上皮內瘤變

上皮內瘤變

上皮內瘤變又稱為癌前病變,是上皮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常見的有宮頸上皮內瘤變和外陰上皮內瘤變。外陰上皮內瘤變多見於40歲以上女性,近年在年輕婦女中有增多趨勢;宮頸上皮內瘤變常發生於25~35歲婦女。上皮內瘤變的發生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吸煙、性行為有關,外陰上皮內瘤變還與外陰營養不良有關。宮頸上皮內瘤變一般無明顯癥狀,部分可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等表現;外陰上皮內瘤變最常見的癥狀為外陰瘙癢、皮膚破潰及潰瘍,部分患者無癥狀。上皮內瘤變的治療應根據病變的程度選擇治療方式,低級別病變可以觀察或者藥物治療;高級別者需手術治療,切除病變部位。上皮內瘤變是宮頸癌或外陰癌的前期病變,可轉變為宮頸癌或外陰癌。

就診科室


● 婦產科。

病因


● 上皮內瘤變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吸煙、性行為有關,外陰上皮內瘤變還與外陰營養不良有關。

癥狀


● 上皮內瘤變無特異性癥狀,外陰上皮內瘤變多表現為外陰瘙癢、皮膚破損及潰瘍;宮頸上皮內瘤變偶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等表現。
● 外陰瘙癢
● ● 表現為外陰瘙癢不適或燒灼感,以大陰唇、小陰唇常見,陰蒂次之,可伴皮膚破損及潰瘍。
● 陰道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
● ● 陰道分泌物增多,伴或不伴異味,可有性生活后或婦科檢查後接觸性出血。

檢查


● 本病的表現缺乏特異性,主要依靠以下檢查。
● 細胞學檢查
● ● 本方法簡單易行,是篩查的基本方法,特異性高,但敏感性低。
● HPV檢查
● ● 敏感性高,但特異性低,可與細胞學檢查結合進行。
● 陰道鏡檢查及鏡下活檢
● ● 是診斷上皮內瘤變的重要手段,陰道鏡檢查可提高檢測的敏感性,活檢組織的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診的標準。

診斷


● 由於上皮內瘤變無典型的臨床表現,所以主要依靠各種檢查方法。
● 女性有外陰瘙癢、皮膚破損及潰瘍,或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等表現。
● 細胞學檢查提示不典型性上皮細胞,或活檢后提示上皮內瘤變。

鑒別診斷


● 宮頸上皮內瘤變與慢性宮頸炎、宮頸癌等有著相似的臨床表現,外陰上皮內瘤變與外陰濕疹、外陰白色病變、痣、黑色素瘤、棘皮瘤等疾病表現類似,因此女性有外陰瘙癢、皮膚破損及潰瘍,或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等表現,需要及時就診,全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治療


● 上皮內瘤變應根據病變的程度選擇治療方式,低級別病變可以觀察或者藥物治療;高級別者需手術治療,切除病變部位。
● 定期隨訪
● ● 無明顯癥狀的低級別外陰上皮內瘤變和宮頸上皮內瘤變可隨訪觀察,如隨訪過程中病變進展或持續存在需進行治療。
● 藥物治療
● ● 有癥狀的低級別外陰上皮內瘤變可採用藥物治療。
● 激光或光化學療法
● ● 低級別外陰上皮內瘤變和宮頸上皮內瘤變也可使用激光或光化學療法去除病灶,但無法提供組織標本,故治療前應充分檢查,排除癌的可能。
● 手術治療
● ● 對藥物治療失敗、病灶較廣泛或複發的外陰上皮內腫瘤,可考慮手術切除病灶,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可行宮頸錐形切除術或LEEP術切除病灶。

危害


● 上皮內瘤變是宮頸癌或外陰癌的前期病變,可轉變為宮頸癌或外陰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危及患者的生命,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心理上和經濟上的壓力。

預后


● 上皮內瘤變經過規範的診療后,預后較好,大部分能阻斷進一步發展至外陰癌或宮頸癌的可能。

預防


● 生活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 定期婦科檢查,進行細胞學篩查,可接種HPV疫苗。

參考文獻


● [1]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