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傑

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教研室主任

蔣傑,原名張伯三,1924年出生,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大張村人。現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教研室主任。

人物經歷


1940年2月參加抗戰,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泗水縣青救會長,《魯南時報》記者,中共魯南區黨委秘書,山東分局辦公廳秘書,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秘書科副科長,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員,軍政大學大隊副政委,軍事學院政治教研室主任、教授等職。1964年晉陞上校軍銜,曾榮獲獨立功勛榮譽勳章。1988年離職休養。

工作成就


1940年4月,蔣傑參加魯南區黨委民運訓練班學習時,正值日軍8000多人進行春季大掃蕩,領導決定訓練班解散轉移,學員各回原地。他在返回途中,冒著紛飛的戰火,穿越敵人的封鎖線,翻山越嶺,忍飢受寒,經過十多天的艱苦跋涉,回到中共尼山地委所在地——鄒東。當時,由於都是剛離開家庭的青年學生,許多人經受不了戰爭環境的考驗,紛紛要求回家。有幾個同學也勸蔣傑一起走,但他堅定地說:抗戰雖艱難困苦,但我要堅持下去,不願回家當亡國奴。他服從組織分配,留在地委工作。這批學生共40多人,最後留下的只有3人。因此,他受到黨支部的表揚。1942年至1943年間,是魯南鬥爭最困難的時期。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戰鬥頻繁,鬥爭殘酷,又加上我軍多在山區活動,糧食十分困難。蔣傑在報社任記者,到各地採訪,跋山涉水,遇有戰鬥,就隨軍行動;夜間急行軍,又累又困,有時走著路就睡著了;由於缺糧,有時吃豆餅、花生餅,還曾吃過柿皮煮黑豆和梨窩窩。他響應黨的號召“咬緊牙關,渡過難關”,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淮海戰役期間,蔣傑任華東支前委員會辦公室秘書,他負責會議記錄和辦公室夜間值班,經常是夜間行軍,白天開會,工作很緊張,每天只能休息四五個小時,有時是徹夜不眠。他工作認真,一絲不苟,整理的材料簡明準確,受到領導的好評。從1955年開始,蔣傑在政治學院、軍政大學、軍事學院,從事國防教育30多年。對中共黨史有系統的研究和較深的造詣。他掌握豐富的資料,並訪問過大批老革命家。他治學嚴謹,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述,力求客觀準確。在教學領導工作中,倡導學術研究,發揚科學民主,堅持“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的原則,教學和學術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參加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話》一書1962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獲全國通俗讀物一等獎和解放軍院校理論榮譽獎。他主編的《中共黨史講義》獲軍事學院二等獎。他撰寫的《關於百團大戰問題的探討》論文在《中國近代史研究》創刊號發表后,對撥亂反正、正確評價百團大戰起了促進作用。由於中共黨史方面的成就,蔣傑曾被選為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和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1985年至1994年,蔣傑參加編纂《八路軍》史料叢書,任編審委員會委員兼編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和《綜述》、《文獻資料》兩冊編輯組組長。當時,他年近古稀,勇挑重擔,盡心儘力,克服各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編纂任務。由於任務繁重,經常加班加點,休息不足,以致積勞成疾。在住院期間仍堅持審稿,處理編輯工作中的問題。他8年如一日,善始善終,保質保量,受到編審委員會的表揚。1993年和1995年,國防大學授予他“先進離休幹部”和“老有所為標兵”稱號。蔣傑關心家鄉教育事業,1995年為本縣捐獻人民幣1萬元,各種書籍1006冊,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