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永壽塔的結果 展開
- 永壽塔
- 鳴沙塔
永壽塔
永壽塔
永壽塔 位於南京市溧水區城區內,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初名永昌,后敕改今名,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
永壽塔 位於溧水區城的永壽塔園內,地處秦淮源頭的溧水區城寶塔路。永壽塔是座風水寶塔,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初名永昌,后敕改今名,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是溧水區城的一個標誌,登上塔頂即能俯瞰秀麗的溧水城區。塔為磚砌仿木樓閣式,7級8面,高約40米,底層周匝八角形白石台座,塔身每層辟券門4個,另四面做假門,二層以上各層真假券門上下相閃而置,四層以上將假門改為假窗框,每層有腰檐、平座,周繞欄桿,塔內做四方形塔室,每層置木扶梯和木板樓面。現塔台基、石欄板、腰檐、平座、剎件和室內樓面、扶梯均已毀,僅存八角形塔壁。1992年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百里秦淮之源,青山綠水環繞.斜陽古塔夕照,一派水鄉畫卷.永壽塔園為 秦淮源頭第一園,園因塔而及名,塔倚園而增輝.溧水博物館設計新穎,造型 別緻,展廳軒敞,可觀賞各類展覽;迴廊往複,有曲經通幽之妙。一灣碧水,繞園而過。古柳垂楊之下,有韓國一代宗師崔致遠銅像.少年崔致遠,隻身泛海西渡,求學大唐。學成,任官溧水,通覽山川勝景,著有《中山覆簧集》、 《桂苑筆耕集》、 《帝王年代歷》等詩文。千餘年來,一直被尊為朝鮮漢文學之開山鼻祖。唐代傳奇《仙女紅袋》,記載了崔致遠夜憩於溧水縣南招賢館時的一段奇遇。此地有雙女墳。不知何朝何代,傳二女為情而殞,詩人往游,憑弔忘悼,感慨不已。是夜,果有二麗姝紅袋貯詩往謝,相與唱和,極盡歡洽。所謂才子佳人,演繹一段風流情史;雙女古冢,見證幾番人情冷暖。巍巍高塔,孤對斜陽。據記載,明代萬曆朝,知縣徐良彥為鎮溧水地理之失合全縣之力,集資建塔。塔成,初名永昌,敕命永壽。其塔為仿木樓閣式建築共七層八面,其下雕有金鋼力士和門神。舊時初一、十五之夜掌燈時分,永壽寺塔上下通明,玲瓏剔透,蔚為壯觀。悠悠秦淮之河,巍巍永壽寺塔,江南古城風光旖旎,永壽塔園古樸典雅,漫步其中,定會俗慮頓消,樂趣無窮,才財二氣具增。
根據塔的形制,可以想象當年安慶寺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文革時期,安慶寺全部搗毀,殿堂、佛像和法器無一倖免,唯有寶塔獨存。安慶寺永壽塔屬佛教文物,被列為保護單位。1995年縣政府批准將其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由佛教徒募化新建了殿堂,重塑了佛像。但末移交佛教界,由中寧文化部門管理。目前,佛教界教職人員尚未住管寺院。故而無方丈、監院等。
永壽塔是溧水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它位於溧水區城西北郊,秦淮河畔,寧溧公路旁,是明朝萬曆年間修建的一座風水塔,距離現在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永壽塔是怎樣來的呢?據說當時溧水人丁不旺、文風不振。陰陽家將此說成為溧水“風水”不好。認為縣城三面環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財氣、才氣都帶走了。萬曆三十四年,由知縣徐良彥倡導,官員和民眾共同集資,修建寶塔,以塞水口,補山水之缺。到萬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寶塔落成,命名為永昌塔,意為祈求全縣永遠繁榮昌盛。后改為永壽塔。在塔周建永壽寺。清順治五年,永壽寺內有僧眾近百人,為溧水城內第一大剎。清康熙四十四年遭火災,寶塔損毀嚴重。乾隆元年邑民肖克宏合眾重修;晚清時寶塔又一次遭火災,僅存磚構部分。
永壽寺塔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層,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約一米的白石須彌座上,塔座每邊長 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雲紋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紋。該塔從下向上逐層收小,造型非常優美。每層檐頭挑起處掛有風鐸,微風吹來,叮鐺作響,韻味無窮。
崔致遠是位韓國人,曾在溧水為官,在韓國被譽為“東國儒宗”“百世之師”,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孟子,在中國和韓國流傳甚廣的一個人鬼的故事”仙女紅袋“說的就是崔致遠。為了紀念崔致遠,2000年,溧水區籌資雕鑄了崔致遠銅像,銅像修起來后,每年都吸引了很多韓國人到溧水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