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是設置於天津英租界內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天津英租界董事會的執行機構。成立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總部設在當時天津英租界的維多利亞道(今和平區解放北路)東側,維多利亞花園(今解放北園)北側的戈登堂內。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的董事會下也成立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工部局,組織狀況與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1919年1月,天津英租界原訂租界、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與天津英租界牆外租界合併,組成一個統一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其組織狀況與原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
天津英租界成立之初,租界地由
英國駐天津的領事館直接管轄,後來,隨著天津英租界里的僑民逐漸增多,租界里的行政管理權逐漸移交給英國本國的僑民,天津英租界便建立起了自己的行政機構。清同治元年(1862年),天津英租界率先在租界里建立起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董事會下設的執行機構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
天津英租界董事為天津英租界內的統治主體和決策機關,董事由天津英租界里的納稅人推選產生,任期為一年,
任滿全體董事改選。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前,天津英租界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均為英籍人士,後來董事名額增至九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天津美租界併入天津英租界時,英美雙方規定董事會中至少有五人為英籍,一人為美籍。後來,《駐津英國工部局1918年章程》規定,天津英租界董事會的董事名額必須為五人以上,其中,至少有五名為英籍。1926年,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設中籍董事二人。1927年,天津英租界董事會中中籍董事席位增至三個。1930年以後,又增加一名中國籍副董事長。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負責天津英租界中的一切應行事務,如:租界章程、任免官吏、買賣公產、籌措財政、捐稅和經營公有設備及公用事業等事務。
工部局局徽
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設立之後,也相繼成立了董事會的執行機構: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直接或間接地受英國駐中國領事館和英國外交部的領導。當時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設
財政處、
工程處、警務處、電處務、水道處和衛生醫官處等處。此外,天津英租界內還先後設立過六個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和其訂立保管契約的保管團,分別為:紅牆道球場保管團(今新華路體育場)、
債券保管團、空地保管團、英文學堂保管團(今天津市第二十中學)、天津公學保管團(今
耀華中學)和養老金保管團。此外,天津英租界工部局還設有八個市政委員會:電氣委員會、醫務委員會、自來水委員會、工程委員會、機要會計委員會、學校委員會、警備委員會、義勇隊委員會。這八個
市政委員會的委員由天津英租界董事分別兼任,董事長兼任各委員會委員。
1907年明信片上的戈登堂
作為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的戈登堂(英語:Gordon Hall)始建於1890年,坐落於當時天津英租界的維多利亞道(今和平區解放北路)東側,維多利亞花園(今解放北園)北側,戈登堂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長、英籍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建議修建,由Chambers設計,共投資32,000兩白銀。這座規模宏大的2層建築屬於中古時期城堡風格,青磚外牆,屋檐為雉堞垛口狀女兒牆,兩端為八角形的塔樓,視野開闊。中間的樓門向前突出,以便於市民接近參與。在1890年的戈登堂落成典禮上,直隸總督
李鴻章、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各國駐天津領事和天津道余昌宇,以及
輪船招商局經理和外國駐天津領事都應邀參加,
戈登的巨幅照片掛在會場的中央。直隸總督兼
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盛讚戈登的軍事指揮才能后,宣布大樓正式開放,並把兩把扎著灰、紅兩色緞帶的銀鑰匙交給了
德璀琳。1892年2月3日,天津英租界當局為李鴻章在戈登堂舉辦70歲生日宴會。李鴻章出資在戈登堂里修了一個舞台,使戈登堂從此成為英租界一個條件優越的公共娛樂場所,甚至逐漸取代了僑民俱樂部蘭心戲院的地位。1922年,天津英租界納稅人大會決定重建一座新的
工部局大樓,後來計劃因故擱淺,戈登堂繼續作為天津英租界市政廳來使用直至1945年。1976年
唐山大地震后,該樓被損壞,不久拆除,在原址上建成新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只有後面的天津英租界消防隊舊址,還保存著當年的建築原貌。2010年,原戈登堂後面的天津英租界消防隊舊址也被拆除。
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日,日軍進駐天津英租界。1942年2月18日,日本宣布將天津英租界移交給汪偽政府。3月29日,舉行了移交儀式。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民政府宣布正式收回天津英租界。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