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口炎的結果 展開
口炎
口炎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口炎在小兒時期較多見,尤其是嬰幼兒,可單純發病,也可繼發於腹瀉、營養不良、急性感染、久病體弱等全身性疾病。口炎通常由細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引起。口炎常見發病部位為頰黏膜、舌、齒齦、上齶。不同類型的口炎的表現不同,多表現為口腔黏膜的紅、黑等顏色的斑片,或單個、多個丘疹,或含有黏液的皰、大皰及膿皰,或各種類型的潰瘍、糜爛,或結節、腫物,或局部組織萎縮、皸裂,或出現假膜、痂、鱗屑,或局部壞死、壞疽。口炎治療方法主要為控制感染、補充維生素、中藥治療、局部治療。口炎可導致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皰疹、糜爛或潰瘍,局部疼痛,淋巴結腫大,還可出現拒食、煩躁、發熱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預后良好。如治療不及時,可留有瘢痕等。
● 口腔內科、口腔科
● 口炎通常由細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引起。
● 潰瘍性口炎:常見於唇內側、舌及黏膜等處,可蔓延到唇和咽喉部。初起黏膜充血、水腫、可有皰疹,后發生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創面覆蓋較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黃色假膜,邊界清楚,易於擦去,擦后遺留溢血的糜爛面,不久又重新出現假膜。局部疼痛,淋巴結腫大。拒食、煩躁、發熱、體溫達39~40℃,全身癥狀輕者1周左右體溫恢復正常,潰瘍逐漸痊癒,重者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 皰疹性口炎:起病時發熱,體溫達38~40℃,1~2天後,牙齦、唇內側、舌、頰黏膜等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2~3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上齶和咽部。在口角和唇周皮膚亦常發生皰疹,疼痛頗劇、拒食、流涎、煩躁,下頜下淋巴結腫大。體溫在3~5天後恢復正常,病程1~2周。局部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3周。
● 藥物過敏性口炎:服了某種藥物后,使口腔黏膜發生急性炎症表現。一般在服藥后24小時左右發病。其早期癥狀是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或出現紅斑和水皰。
● 念珠菌口角炎:常為雙側,口角區的皮膚與黏膜發生皸裂。
● 口腔檢查:可了解口腔黏膜的情況,明確病變部位、大小以及嚴重程度。
● 塗片檢查:可發現病原體,有助於診斷。
● 細菌培養:可發現病原體,有助於診斷。
● 血常規:可了解有無感染。
● 組織病理學檢查:有助於確診。
● 醫生診斷口炎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各項輔助檢查。
● 出現口腔黏膜的紅、黑等顏色的斑片,或單個、多個丘疹,或含有黏液的皰、大皰及膿皰,或各種類型的潰瘍、糜爛,或結節、腫物,或局部組織萎縮、皸裂,或出現假膜、痂、鱗屑,或局部壞死、壞疽等表現。
● 塗片檢查或細菌培養發現病原體。
● 血常規:細菌性口炎白細胞總數升高,皰疹性口炎白細胞數多正常。
● 組織病理學檢查出現炎症性改變。
● 口炎需要與皰疹性咽峽炎、皰疹樣阿弗他潰瘍、乾燥綜合征等疾病相鑒別。
● 控制感染。
● 補充維生素。
● 中藥治療。
● 局部治療:氯己定含漱,西地碘片含化。
● 口炎可導致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皰疹、糜爛或潰瘍,局部疼痛,淋巴結腫大,還可出現拒食、煩躁、發熱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 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預后良好。如治療不及時,則病情發展迅速,病情嚴重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
● 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治療牙周疾病。
● 調理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加強營養,積極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 藥物治療前詢問患者有無藥物或食物過敏史,嚴格掌握用藥適應證。
● 避免再次接觸已知為變應原的藥物。
● 用變應原浸出液做脫敏治療。
● 對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要改進投照技術,嚴格控制輻射劑量,加強非照射區的防護。
● [1] 陳謙明,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