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狹窄症

胸椎管狹窄症

胸椎管狹窄症是胸椎管橫斷面減小而產生的胸段脊髓壓迫綜合征。多見於中年男性。好發部位為下胸椎,主要位於胸7-11節段。病因主要來自發育性胸椎管狹窄和後天退行性變所致的綜合性因素。患者主要出現為脊髓受壓的一系列上運動神經元受損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導致下肢的癱瘓。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風險較大。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

病因


● 胸椎椎管內有脊髓通過,脊髓受壓迫時會出現一系列癥狀。
● 胸椎管狹窄症為退變性疾病,其病因主要來自發育性胸椎管狹窄和後天退行性變所致的綜合性因素。積累性勞損,代謝異常、炎症、家族性因素等也被認為是本病的發病原因之一。

癥狀


● 胸椎管狹窄症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脊髓受壓的一系列上運動神經元受損臨床表現,隱匿起病,逐漸加重。
● 初期僅感覺行走一段距離后,下肢無力、發僵、發沉、不靈活等,一般沒有明顯的下肢疼痛麻木,休息片刻又可繼續行走。
● 進展期,出現踩棉花感、下肢活動僵硬、行走困難、軀幹及下肢麻木與束帶感,大小便困難、尿瀦留或失禁,性功能障礙等,嚴重的可出現癱瘓。
● 部分患者壓迫位於胸腰段,出現下運動神經元受損臨床表現,如廣泛的下肢肌肉萎縮、下肢無力、感覺喪失等。

檢查


● 診斷鎖骨骨折,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及 X 線、CT、磁共振檢查。
● 體格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了解病變的部位和程度,可初步判斷病情。
● X 線、CT、MRI檢查
● ● 主要是為了觀察胸椎椎管及椎體變化情況,可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胸椎管狹窄症,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和 X 線、CT、磁共振檢查。
● 早期有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表現。
● 進展期出現踩棉花感、下肢活動僵硬、行走困難、軀幹及下肢麻木與束帶感,大小便困難、尿瀦留或失禁,性功能障礙等。
● 部分患者有廣泛的下肢肌肉萎縮、下肢無力、感覺喪失等。
● 胸椎X線檢查,顯示不同程度的退變性徵象,其範圍大小不一。或后關節間隙及椎板間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或側位片上發現肥大增生的關節突突入椎管。
● CT檢查,顯示椎管矢狀徑變小。
● 磁共振檢查,能評估脊髓受壓后的改變,也可除外其他髓內、外病變引起的壓迫如腫瘤、炎症等。

鑒別診斷


● 胸椎管狹窄症需與頸椎病及腰椎管狹窄等疾病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胸椎管狹窄症非手術治療一般無效,手術是目前治療該病的惟一有效方法。
● 常用的術式為胸椎後路全椎板切除減壓術,可直接解除椎管後壁的壓迫。減壓后脊髓輕度后移間接緩解前壁的壓迫,減壓範圍可按需要向上下延長,在直視下手術操作較方便和安全;對合併有旁側型椎間盤突出者可同時摘除髓核。

危害


● 胸椎管狹窄症出現的脊髓受壓的一系列上運動神經元受損會導致間歇性迫性,影響生活和工作。
● 胸椎管狹窄症是一種致殘率比較高的疾病,出現癥狀后往往會進行性加重,嚴重的最終導致下肢的癱瘓。
● 胸椎管狹窄手術的風險較大。

預后


● 胸椎管狹窄症非手術治療一般無效,手術是目前治療該病的惟一有效方法。
● 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很多,如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

預防


● 胸椎管狹窄症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故無有效預防方法。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狹窄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