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村鄉的結果 展開

李村鄉

李村鄉

李村鎮地處七里河以南,邢台煤礦以西,南至沙河界,西與邢台縣接壤,區域面積65平方公里。下轄14個村(居),其中村改居2個,總人口34000人,耕地面積共計22000畝。邢峰公路、鋼鐵路、祥和大街、濱江南路貫穿全鎮,市區3路、8路、30路、33路公交車直通各村,轄區路網建設發達,交通便利。

社會事業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與幫助下,結合區域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成立了留客種植合作社、金銀花科技園、西北留農業科技園,新增興達集團養鴨、興達集團養豬等項目,確定對形成規模的留客萬畝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東戶金銀花及果蔬採摘園作為中心輻射點,全面帶動鋼鐵路兩側、濱江路兩側的迅猛發展,加快形成農業產業化項目帶。同時著力打造以南外環經濟帶、鄧庄節能環保科技園區、李村倉儲物流區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框架,整合具有三百年製作工藝的西北留皮毛企業500餘家,組建投資2億元,佔地600畝的皮草加工園區。
在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社會事業也實現了全面發展。鎮黨委、政府始按照“圍繞中心、服務群眾、關注民生”的總體要求,高標準建設標準衛生室;李村鎮還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大力推進人居生態環境優化,實施路網建設,完成了鋼鐵路南延、濱江路南延、和諧路、南三環西段拓寬工程。以園林城市建設為契機,打造襄湖島濕地公園精品工程;在107國道、濱江路、鋼鐵路等路段共植樹30萬棵,實現了有路見綠的路網綠化目標。
面對新形勢,謀划新發展。李村鎮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及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突出抓好重點項目、園區建設、人口計生、信訪穩定四項重點工作,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新民居建設、村居環境治理、基層幹部素質提升”四大工程,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圍繞建設特色強鎮、和諧李村的目標,推動各項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歷史沿革


【概況】邢台市橋西區轄鎮。位於區境南部。常住人口15139人(2010年六普)。轄2個社區、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李村社區。
【沿革】1961年成立西北留公社,1987年更名李村鄉。1996年,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李村、卧庄、鄧庄、西北留、后留、西留、東留、中留、百虎、王家營、張家營、西郭村、東由留、西上留16個行政村。2000年常住人口27430人(五普)。2002年,面積31.8平方千米,人口2.30萬人,轄李村、卧龍庄、張家營、胡家營、王家營、西由留、東由留、西郭、百虎10個社區和西北留、西由留、東前留、后留、中留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李村。
2008年11月,將李村鄉的卧龍庄、東由留、西由留3個社區劃歸張寬街道管轄,百虎社區劃歸鋼鐵路街道管轄,西郭村、王家營、張家營、胡家營4個社區劃歸中興路街道管轄;調整后,李村鄉行政區域:七里河以南,邢台煤礦以西,南到沙河界,西至邢台縣界。轄2個社區、5個行政村:李村社區(2480人)、鄧庄社區(1848人)、東前留村(2380人)、西前留村(1679人)、后留村(1640人)、中留村(650人)、西北留村(3647人)。2010年,撤銷李村鄉,設立李村鎮(邢政函[2010]42號)。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130503101:~001 111李村社區 ~010 112鄧庄社區 ~211 112西北留村 ~212 112后留村 ~213 112東前留村 ~214 112西前留村 ~215 112中留村

行政區劃


李村鄉下轄:李村 鄧庄社區 西北留村 后留村 東前留村 西前留村 中留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7430
13769
13661
家庭戶戶數7554
家庭戶總人口(總)27265
家庭戶男13634
家庭戶女13631
0-14歲(總)7317
0-14歲男3862
0-14歲女3455
15-64歲(總)18434
15-64歲男9183
15-64歲女9251
65歲及以上(總)1679
65歲及以上男724
65歲及以上女9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2593

經濟發展


李村鄉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二產興鄉”,以二產帶動三產、拉動一產的“二三一”發展思路初見成效,外環經濟帶建設初具規模,鄉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大力弘揚“樹、講、求”主旋律,以增強基層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目標,從教育入手,用制度管人,先後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配強了農村基層班子,深入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及強化基層、集中整治活動,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全面提升。計劃生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管理體制不斷創新,社會保障工作更加規範,穩定形式明顯好轉,農業、農村工作得到鞏固,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200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60608萬元,農業總產值446052萬元,財政收入140.04萬元,財政支出123.85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2億,農民人均純收入2885元,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9953萬元。2004年工業總產值66098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09,農業總產值5355.4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2,鄉鎮企業總98056產值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12,糧食總產量2400噸,,財政收入276.2萬元,財政支出317萬元,三產營業額62091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37,農民人均純收入3001元,年遞增百分比0.04,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10341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04。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9800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21;鄉鎮企業總產值206453萬元,年遞增百分比1.11;糧食總產量2550噸,年遞增百分比0.06;財政收入454.74萬元;財政支出250.85萬元,三產營業額73050萬元,年遞增百分比0.18;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10154萬元,年遞減百分比0.0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48‰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