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寧遠河的結果 展開

寧遠河

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境內河流

寧遠河是瓊南最長的河流,除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外是海南島的第四大河。發源於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毛感鄉仙安石林南麓,在三亞崖城鎮(現崖州區)港門村注入南海。

形成變遷


寧遠河,發源於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毛感鄉仙安石林南麓,在三亞崖城鎮港門村注入南海。集雨面積1020平方公里,幹流總長83.5公里,坡降4.63‰,總落差1101米。年均降雨深1462毫米,年均徑流量6.4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20.6立方米/秒。除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外,為海南第四長河流。寧遠河從毛感石林出發,上游流經崇山峻岭和原始密林,中游進入三亞北部的丘陵地區,到了三亞西北部的雅亮就開始進入了平緩的下遊河谷平原,最後在三亞的崖城鎮出海。因流經古寧遠縣治(今崖城,隋大業六年寧遠縣治此)得名。

流經區域


流域位於東經109°5′46″至109°33′20″,北緯18°19′30″至18°39′30″之間,總的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上遊河源地區為500米以上山地,中游多為丘陵,抱古以下多為河口沖積平原、台地,河道平緩,河床淤積,汛期洪水渲泄不暢,常造成崖城、保港一帶嚴重洪災。

水文設施


流域內設有雅亮水文站1處,雨量站11處。最大年降雨量嶺曲站2951毫米(1978年),最小年降雨量抱古站575毫米(1977年)。最大24小時雨量是抱古站的492毫米(1971年5月29日),最大3天雨量是南濱站的547毫米(1971年5月28日)。雨量總趨勢是東北上游地區高(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900毫米),逐漸向西南下游遞減,至河口崖城一帶只有1200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620毫米,河口地區只有360毫米。歷史最大的洪峰流量9917立方米/秒(1927年雅亮),最小枯水流量0.37立方米/秒(1996年5月7日,雅亮站)。流域內已建主要水工程有中型抱古水庫及抱古引水。
寧遠河
寧遠河
90年代中後期,在流域上游建設毛拉洞水庫。計劃總庫容489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3540萬立方米。擬將寧遠河上游集雨面積87.3平方公里的水攔住,引入藤橋東河梯級電站發電。其尾水可供灌溉與供水。2000年底,其下游的大隆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在進行中,已於2007年竣工。

新項目


寧遠河是崖州的母親河,不僅養育著崖州人民,也是三亞文化資源的積聚之地,保護和開發寧遠河,是每個崖州人的心愿。崖州區斥資1.2億元打造“新寧遠河”的下游整治工程於2015年4月28日在三亞崖州區正式啟動,通過為期1年的施工改造,使崖城大橋至高速公路橋河段(右岸)全長3.088公里變成宜居、宜景的河流生態景觀,不僅能滿足排洪防汛灌溉的生產需求,更成為崖州區人民未來的生活休閑去處。

新旅遊

根據三亞市城市規劃,崖州區將成為三亞市的西部中心城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沿寧遠河兩岸的發展廊道將成為重點發展區域,其濱河建設用地面積、居住人口規模和跨河交通運輸工程數量將大幅增加,寧遠河下游兩岸防洪壓力將不斷加大。為興利除害,充分發揮寧遠河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解決寧遠河臟、亂、差等環境問題,增加兩岸高附加值土地開發面積,對寧遠河下游地區進行全面整治與改造,將為崖州區居民創造一個優美的濱河環境,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本次寧遠河整治前期第一階段工程主要以清淤和護堤為主,力爭在汛期到來前恢復河道的泄洪防汛功能”。崖州區副區長殷游標告訴人民網三亞頻道記者,第二階段將全面改善寧遠河的沿河景觀和生態環境,將寧遠河打造成排洪和旅遊兼具的河道景觀工程,未來可將崖州中心漁港與創意產業園相連接,形成旅遊景觀帶,從而帶動崖州區的旅遊和經濟發展。
“希望政府本次對寧遠河的整治能夠打造出像三亞河一樣美麗的休閑景觀河道,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水南村村民王明艷稱,大隆水庫建好后,寧遠河因水流量較低導致河道變窄,周邊村民利用寧遠河床淤積抬升面積堆起沙場、開起蝦塘、種起檳榔……使寧遠河變得滿目蒼夷。崖州區政府成立后,對崖州區的母親河——寧遠河快速啟動保護工程得到村民們的積極支持。
為了保障寧遠河整治工程順利開展,崖州區政府將本次整治的3.088公里寧遠河下游分成兩部分,同時開工以推進進度。

分三段保護

有著崖州區母的同時親河之稱的寧遠河不僅創造著崖州古城輝煌歷史,也孕育了承擔國家使命的南繁育種產業走廊。由於缺少保護導致寧遠河河岸多處堆放建築生活垃圾,城區雨污同排等問題導致寧遠河受到一定程度污染;而河岸的年久失修以及濱河道路缺少等問題,使寧遠河的城市發展生命線作用未能顯現。
崖州區成立后,對寧遠河流域的保護和治理給予了高度重視,邀請了國內頂級的專家學者為寧遠河保護、發展“把脈”,為寧遠河的生態環境保護劃出“紅線”,提升其承載三亞市西部城市中心生命線的活力。
崖州區政府相關人士透露,寧遠河崖州段保護將分成上、中、下三段進行,上游部分主要以生態保護與修復為主,確保流域相關的林地植被、支流濕地生態環境的原始性;中游部分主要以村莊整治改造、田洋治理和河道生態化修復為主,突出南繁育種產業的發展,適度發展鄉村休閒遊;下游在結合崖州城區發展保護生態、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配套商業、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使寧遠河功能業態與崖州區水岸文化、經濟、生態、景觀價值相融合,濱水景觀與城市融為一體,以廊道為線串聯城市內部,實現寧遠河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景觀效益。

概況


寧遠河,位於島南部偏西,發源於保亭縣紅水嶺,從三亞市港門港口海。集雨面積1020平方公里,幹流總長83.5公里,坡降4.63‰,總落差1101米。年均降雨深1462毫米,年均徑流量6.4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20.6立方米/秒。
流域位於東經 109°5′46″至109°33′20″,北緯18°19′30″至18°39′30″之間,總的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上遊河源地區為500米以上山地,中游多為丘陵,抱古以下多為河口沖積平原、台地,河道平緩,河床淤積,汛期洪水渲泄不暢,常造成崖城、保港一帶嚴重洪災。
寧遠河,發源於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毛感鄉仙安石林南麓,在三亞崖城鎮港門村注入南海。集雨面積1020平方公里,幹流總長83.5公里,坡降4.63‰,總落差1101米。年均降雨深1462毫米,年均徑流量6.4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20.6立方米/秒。除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外,為海南第四長河流。寧遠河從毛感石林出發,上游流經崇山峻岭和原始密林,中游進入三亞北部的丘陵地區,到了三亞西北部的雅亮就開始進入了平緩的下遊河谷平原,最後在三亞的崖城鎮出海。因流經古寧遠縣治(今崖城,隋大業六年寧遠縣治此)得名。

主要支流


流域內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2條,
河流 發源地 出口地 集雨面積 河長 坡降 年均徑流
名稱 (平方公里) (公里) (‰)(億立方米)
雅邊方河 樂東縣毫子弄山 三亞市雅亮 116 17.2 11.8 0.7
龍潭河 三亞市扎造老村 三亞市落基村 104 20.5 9.86 0.46

治理開發


流域內已建主要水工程有中型抱古水庫及抱古引水。
1990年代中後期,在流域上游建設毛拉洞水庫。計劃總庫容489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3540萬立方米。擬將寧遠河上游集雨面積87.3平方公里的水攔住,引入藤橋東河梯級電站發電。其尾水可供灌溉與供水。2000年底,其下游的大隆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在進行中。已於2007年竣工。
水庫
三亞市抱古水庫
位於三亞市寧遠河的崖城鎮,於1977年開工建設。壩型為均質土壩,壩頂長度176米,上游護坡為干砌塊石。溢洪道為臨時泄洪道,寬度40米。庫區工程於1979年11月建成。因填壩土料含粒較多,蓄水位達一定高度,壩身滲漏嚴重。1991年進行背水坡埋設砂碎石導滲溝,壩身灌泥土漿,上游護坡加固,溢洪道進口建小矮漿砌石堰,泄洪道泄水渠按過水斷面修挖順直。壩后電站裝機2台,裝機容量360千瓦。
設計灌溉面積694公頃。水庫水源主要是補充寧遠河引水工程,另開挖直接灌溉渠道長度6公里,直灌面積20公頃。
水壩
建設年度 工程名稱 所在河流 所在市縣 壩型 引用流量(立方米/秒)灌 溉 面 積(公頃)
設計 實用 設計 現達 旱澇保收
1966 寧遠河水壩 寧遠河 三亞市 漿砌石重力壩 0.95 0.95 967 867 533。
寧遠河引水工程 位於三亞市崖城鎮境內的寧遠河中下游,集雨面積787.3平方公里。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6月完工。攔河引水壩是漿砌石硬殼溢流壩,壩高6.8米,長180米。水壩採用底流消能,南北兩端開渠引水,引水流量0.95立方米/秒,北乾渠長19公里,南乾渠長14公里。建壩清基時因無法解決大量滲水,決定提高基礎2米,原設計消力池長24米,改為護坦長21米,護坦尾端加砌消力墩,消力墩下設消力池長5米,當年護坦沖壞多處,按原樣修復。1961年洪水再將護坦沖壞,採用鋼筋混凝土鋪築加固。1962年洪水將鋼筋凝土護面沖捲起來,同年進行水工模型試驗,該壩暫按原樣修復,1963年洪水將水壩衝垮。廣東省水電廳工作組檢查認為:“消力不夠,河床被沖刷淘空,衝垮先從中間沖斷,逐漸向兩端擴展”。1966年水壩復建,採用面流消能。在施工中,採用成排沉井,井縫設有鋼板縫,中間充填濃沙漿,1968年建成。原設計灌溉967公頃,現有效灌溉面積867公頃。
發電
編號 電站名稱 所在河流 主管單位 水頭 流量(立 裝機容 2000年發電 投產日期
(米)方米/秒) 量(千瓦)量(萬千瓦時)
39 南 文 寧遠河 樂東保國農場 72 2 630×2 220 1985
42 南 塔 寧遠河 三亞立才農場 23 10 500×3 350 1987
四、南改梯級電站
1975年保亭縣在寧遠河上游建有南改水陂,與南改二級電站,寧遠河上游的水被跨流域引入藤橋東河。后相繼又建成南改三、四級。規劃還將建設五、六、七級電站。南改二、三、四級站特性見表12-1。90年代中期,縣政府引來投資商開發建設毛拉洞水庫,該庫控制集水面積87.3平方公里,總庫容489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3540萬立方米。設有壩后電站(裝機800千瓦×2),相當於南改一級。2000年底,因資金等問題,該庫與壩后電站均在續建。一旦龍頭水庫建成后,南改各級電站可適當擴大裝機,規劃梯級電站總裝機可達2.2萬千瓦,水能資源將得以充分利用。而目前已運行的幾級站總裝機才486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