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髓炎
脊椎骨髓炎
脊椎骨髓炎是指由致病菌引起的一種脊柱椎體的感染性疾病,比較少見,大部分感染來自血源性途徑,可由骨盆炎症性疾病、膀胱炎等疾病引起。腰椎多發,其次是胸椎和頸椎。患者以20~40歲青壯年為多見。主要為血行感染, 常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非血行感染多為局部感染蔓延所致, 如椎間盤手術、腰椎穿刺或外傷。以慢性、隱匿性發病為特點, 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 常因未及時就診而延誤治療。隨著社會老年人增多,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升高,臨床診治水平提高,目前該病發病率明顯增高,確診病例增多。臨床表現為發熱、寒戰、煩躁、腰痛等。主要治療方法為全身支持治療,抗菌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減壓、引流或清除病灶、脊柱內固定術。併發症為敗血症、椎旁膿腫、截癱等。經積極治療多數患者可使病情得到改善。
● 骨科
● 脊椎骨髓炎由致病菌感染引起,常見於菌血症。
● 脊椎骨髓炎主要表現為持續發熱、寒戰、煩躁、意識模糊等全身中毒癥狀;局部劇痛,可有椎旁肌痙攣、脊柱活動受限、棘突壓痛及叩痛、急性腰痛等,有直腿抬高受限的表現。通常待全身癥狀好轉后,局部癥狀和體徵才趨於明顯。
● 其他癥狀為伴隨基礎病的臨床表現。
● 確診脊椎骨髓炎需要做的檢查有體格檢查、血常規、細菌培養、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初步了解病變的部位等,初步了解病情。
● X線、CT、磁共振檢查
● ● 為本病的常規檢查方法,磁共振檢查是診斷脊柱疾病的金標準。
● 醫生診斷脊椎骨髓炎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血常規、細菌培養、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
● 患者常有其他部位感染病灶。
● 表現為持續發熱、寒戰、局部劇痛、脊柱活動受限、直腿抬高受限等。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計數升高。
● 細菌培養常為陽性。
● X線、CT表現較臨床表現延遲,可見脊椎密度減低,後期可出現連續的椎體破壞性侵蝕。
● MRI檢查可用於排除腫瘤等疾病。MRI信號改變一般最早出現在椎體干骺區, 因該區血供豐富, 為感染好發部位, 隨後累及整個椎體, 感染可破壞終板侵犯椎間盤進而累及鄰近椎體, 或經血管擴散到椎間盤周圍, 進而侵犯鄰近椎體, 最終病變椎間盤。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持續發熱、寒戰、局部劇痛、脊柱活動受限等癥狀,容易與脊椎骨髓炎混淆,這些疾病有脊椎結核、脊椎骨轉移瘤、免疫性椎間盤炎、退行性病變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脊椎骨髓炎的治療原則為全身支持治療,抗菌治療,手術減壓、引流或清除病灶,脊柱內固定。
● 抗生素治療在確診或疑為急性化膿性脊椎炎時,應及時給以有效廣譜抗生素治療,待細菌培養及找出敏感抗生素后,再及時調整。
● 其他治療根據需要可少量多次輸血,給予適量鎮靜劑、止痛劑或退熱劑,輸液糾正脫水,防止水電解質紊亂或維持其平衡。對中毒癥狀嚴重者或危重患者應同時配合激素治療。
● 椎旁膿腫引流術:經椎旁穿刺抽得有膿液或CT掃描顯示有椎旁有膿腫者,應及時行膿腫切開引流,以控制病變發展,減輕全身中毒癥狀。
● 椎板切除硬膜外膿腫引流術;急性化膿性脊椎炎,一旦出現脊髓壓迫癥狀,如下肢無力,感覺改變或尿瀦留等癥狀,應緊急行CT掃描檢查。如顯示為硬膜外有膿腫壓迫脊髓時,立即行椎板切除、硬膜外膿腫引流。術后常放管負壓引流,或置管行沖洗吸引療法。待體溫切除減壓、引流,待體溫正常、癥狀好轉,引流液清凈后拔除。
● 竇道切除及病灶清除術:慢性化膿性脊椎炎,有竇道形成,經久不愈,保守治療不能治癒,應行竇道切除及病灶清除。術后再給以抗生素治療。
● 卧床休息、制動等。
● 針對伴隨疾病和癥狀進行治療。
● 進行康復訓練。
● 嚴重者可造成脊髓嚴重受壓或繼發脊髓炎症,引起截癱。
● 多數患者經抗菌治療和必要的手術清創可以治癒。
● 應加強對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如癤、疔、瘡、癰、上呼吸道感染等,其預防的主要措施是:保持室內氣流通;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青春期應多食蔬菜水果;少用油劑潤膚,以防止皮脂腺分泌物堆積或腺管阻塞;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防止感冒發生;還要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感染,扁桃體炎反覆發作者,應積極預防和治療,必要時考慮手術摘除。
● 近年來伴隨災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繼發於開放骨折及手術感染的患者迅速增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積極預防,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勞動安全,防止皮膚擦傷及意外事故發生,一旦發生外傷或皮膚擦傷等,應立即消炎並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