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絲錄音機
鋼絲錄音機
鋼絲錄音(Wire recording)或磁性鋼絲錄音(magnetic wire recording)是最早的一種磁儲存技術,它將模擬信號的音頻以磁性存儲在細鋼絲之上。第一台磁性錄音機在1898年由Valdemar Poulsen發明。
1951年和1953年,中國上海鐘聲電工社先後製成了中國第一台鋼絲錄音機和磁帶錄音機。
鋼絲錄音機
史密斯認為如果用一根鋼絲緩緩通過有電流的線圈,那麼隨著電流強弱變化,這根鋼絲就會把強弱不同的“小磁鐵”一一排列起來,這就實現了聲音的儲存。把這根帶磁的長鋼絲通過另一個線圈作用后,磁力的變化又變成電流的變化。然後,通過連接在線圈上的電話聽筒,把電流變化再轉變成聲波的變化,從而放出聲音。
1877年愛迪生髮明了留聲機,創造了人類史上的奇迹,使聲音可以儲存和再現。雖然在其後的幾年裡,留聲機也經過多次改進,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錄音時間短,錄音質量差等。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研究聲音的儲存和再現的方法,力求在留聲機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史密斯儘管有這一番美妙的設想,但由於種種原因,他並沒有把這一設想付諸實踐。
1898年,丹麥科學家保森根據史密斯的理論,研製出了第一台磁性錄音機。
1900年,巴黎博覽會展出了保森發明的磁性錄音機。由於這種錄音機把聲音錄在鋼絲上,因此,與留聲機相比,具有獨特的優點。在博覽會上,它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但是,磁性錄音要用質量很高的鋼絲和鋼帶,且非常笨重,使用起來不方便。於是,1930年,德國的弗勞伊瑪提出了新的方案,即用表面塗有鐵粉的紙帶或塑料帶代替鋼絲或鋼帶。經過6年的努力,1936年弗勞伊瑪研製出了磁帶錄音機。與磁性錄音機相比,這種錄音機聲音清晰,使用方便,價格便宜。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發明創造的巨流,永遠向前奔去。磁帶錄音機的誕生,並不意味著錄音機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此後,許多科學家對錄音機的改進作出了貢獻。其中,美國科學家馬文·卡姆拉斯的貢獻最大。是他,把錄音機的性能提高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馬文·卡姆拉斯從小就喜歡動手,遇事總喜歡問個“為什麼”。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對未知領域總是抱著滿腔熱情。
馬文對於錄音機的關注,純屬偶然。原來,馬文有一個堂兄,愛歌唱,總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明星。在這位堂兄看來,收音機中播放的歌唱家唱得未必就比自己好。“要是我的歌聲能錄在唱片里多好啊!”他想。於是,他找到馬文,要馬文幫忙。馬文想:用唱片錄音練習,太浪費了,還是想想別的辦法。
就這樣,馬文開始了對錄音機的研究。他注意到保森的磁性錄音機採用鋼絲和針尖接觸的辦法,這樣鋼絲僅在與針尖接觸的地方才能磁化,鋼絲表面不能勻稱地錄下聲音。
經過研究,馬文在1937年製成一台採用新原理的鋼絲錄音機。它採用完整的磁圈作為磁頭,鋼絲穿過線圈,並與磁圈保持一定間隔,這樣就能利用鋼絲周圍的空氣間隔進行錄音。因為這一層氣隙包圍在鋼絲的表層,所以它是均勻的。
這台錄音機的性能要比以往的錄音機性能好很多。它聲音逼真,音質優美。馬文的堂兄在縱情唱歌之後,再由這台錄音機放出來,人們開玩笑說:“這位‘業餘歌唱家’的演唱水平,在一瞬間提高了許多倍。”
此後,馬文又對這台錄音機進行了改進,並製成了又輕又薄的塑料磁帶。此後,他還發明了“高保真多頻道立體聲”放音裝置。
馬文從錄下堂兄唱的歌開始,取得了500多項發明專利。1979年,他被授予“美國最佳發明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