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濕疹

外耳濕疹

外耳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外耳濕疹多因耳廓、外耳道、耳周圍皮膚受藥物或膿液刺激及過敏因素等引起,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等有關,先天性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濕疹外形可以是很小的斑點狀紅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也可以表現為丘疹、水皰、糜爛、漿液性滲出、黃色結痂等。主要包括病因治療、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外耳濕疹可引起瘙癢,導致皮膚病變,影響睡眠,往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慢性濕疹經久不愈還會引起外耳道狹窄甚至耳廓畸形。一般2~3歲外耳濕疹多,可以逐漸減輕或自愈,可反覆發作。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皮膚科

病因


● 外耳濕疹多因耳廓、外耳道、耳周圍皮膚受藥物或膿液刺激及過敏因素等因素致病。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等有關,先天性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 刺激因素: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流出的膿液、汗液或耳局部應用藥物等刺激耳部皮膚可引起外耳濕疹。
● 過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花粉、塵蟎、動物羽毛和皮屑、化學纖維、絲毛織物等因素。
● 誘發因素:潮濕和高溫常是誘發因素。

癥狀


● 外耳濕疹可根據病程的癥狀表現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外耳濕疹。
● 急性外耳濕疹
● ● 患處奇癢,多伴燒灼感、紅腫,有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皰,挖耳後流出黃色水樣分泌物,凝固后形成黃痂。
● 亞急性外耳濕疹
● ● 多由急性濕疹未經治療、治療不當或久治不愈遷延所致。局部仍瘙癢,滲液比急性外耳濕疹少,但有結痂和脫屑。
● 慢性外耳濕疹
● ● 急性和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或久治不愈,成為慢性,外耳道內劇癢,皮膚增厚,有脫屑。外耳道濕疹可能反覆發作。

檢查


● 外耳濕疹主要依據體格檢查來診斷。
● 體格檢查
● ● 主要是為了檢查陽性體征,可初步判斷病情。
● 變應原檢查
● ● 主要是為了明確過敏原因,可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外耳濕疹,主要根據癥狀表現來診斷。
● 急性濕疹:患處紅腫,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皰;這些丘疹水皰破裂后,有淡黃色分泌物流出,皮膚為紅色糜爛面,或有黃色結痂。
● 亞急性濕疹:患處皮膚紅腫較輕,滲液少而較稠,有鱗屑和結痂。
● 慢性濕疹:患處皮膚增厚、粗糙、皸裂、苔蘚樣變,有脫屑和色素沉著。

鑒別診斷


● 外耳濕疹需與神經性皮炎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現病史、癥狀、變應原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外耳濕疹可通過病因治療、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

病因治療

● 儘可能找出病因,去除或避免接觸過敏原。
● 病因不明者,停止進食辛辣、刺激性或有較強變應原性食物。

全身治療

● 口服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脫敏藥物。
● 若繼發感染也可應用抗生素。

局部治療

● 若滲液多可應用一些爐甘石洗劑。
● 若滲液不多可塗2%龍膽紫溶液,乾燥后或慢性外耳濕疹可用硼酸氧化劑、軟膏等。

危害


● 外耳濕疹可引起瘙癢,導致皮膚病變,影響睡眠,往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慢性外耳濕疹可引起外耳道狹窄。如果經久不愈,可發展成斷耳瘡,甚至會造成耳廓畸形。

預后


● 外耳濕疹治療后的效果與病因、治療是否得當等因素有關。
● 一般2~3歲外耳濕疹多可以逐漸減輕或自愈,但可反覆發作,時輕時重。

預防


● 避免食用或接觸變應原物質,及時治療中耳炎及頭部的濕疹,改掉挖耳等不良習慣。
● 避免受熱出汗,保持皮膚清潔,乾爽。
● 小兒衣服要寬鬆、柔軟,面料最好是棉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