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清同治六年)煙台東海關在崆峒島建成盧遜燈塔,時為煙台境內第一座燈塔,后改為煙檯燈塔。
1868年(清同治七年)東海關在煙台山頂原峰火台上建起帶木柱屋頂的簡易燈樓和旗杆,指揮著來往進出煙台港的船隻和預報天氣風信情報。
從1893年東海關郵政局限發行的帶有煙檯燈塔和旗杆的商埠郵票,就可見其源歷。
煙台山燈塔
1905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煙台山燈塔建成,設三等明滅燈一盞,燭力33000支。這時在崆峒島設的煙檯燈塔改稱為崆峒島燈塔。煙台山燈塔設專人管理瞭望,從遠望(現稱望遠鏡)視到入口之後分左右懸球(空竹編製球狀外塗顏色)於旗杆上以示眾周知,等船隻近時能認清船旗(特規的旗形、顏色)后,應招懸旗杆上指通,待船進港拋錨後方可掛旗。除此外燈塔還日用幾種掛標、夜用燈籠來向港內船隻預報各海區風信預報,如此簡陋的信號延用了幾十年。
煙台解放后,碼頭和港口得到飛速發展。來往煙台船隻每年幾百倍增長,
港口吞吐量幾萬倍增加,煙台山燈塔遠遠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1988年4月,重新建成的新燈塔矗立在原燈塔西側山頂上。新燈塔是我國目前較為現代的燈塔,集導航、旅遊、海上交通指揮於一體。
煙台山燈塔
該塔由清華大學設計,塔總高49.5米,海拔高89.2米,共13層,底部3層採用古堡式造型建築,可供200餘人觀光瞭望海港景色。外形似倒扣的
海螺,內設電梯可直通11層瞭望台、昂立台上通過45倍望遠鏡可鳥瞰煙台海區和市區,若遇晴天可直望廟島和
養馬島,真是腳踏碧波,頭頂白雲,港城仙景,歷歷在目,如同騰空駕雲,身飛蓬萊仙閣。日落月新夜色幕空,燈塔上聚光燈通過運轉的千塊600毫米
牛眼,透出搖轉千道強光可射程40公里,為海上航行提供了可靠安全保障。
煙台山燈塔被譽為“煙台市標”和“黃海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