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遺址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河村遺址,位於鄭州金水區北、連霍高速與中州大道交叉口東南隅,發現於1964年,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時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
大河村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河村遺址,地處河南省西南淺山區和丘陵與豫東大平原接壤地帶,位於鄭州市金水區的國基路街道辦事處大河村西南約1公里的漫坡土崗上。因崗上盛產棉花,當地群眾稱之為“花崗”。
該土崗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兩面坡度較大,有一條西南—東北流向的古河道從遺址中部穿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遺址南距鄭州市區6公里,北距賈魯河2.5公里,距黃河7.5公里。
區點陣圖
1972—2015年先後對大河村遺址進行了25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出土各類房基50餘座、窖穴近500座、墓葬400餘座,壕溝2條,出土陶、石、骨、蚌、角、玉質地的珍貴文物3600多件,各類標本20000餘件。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藏品,主要來源於考古發掘,共計1945件(套),其中二級文物12件(套),三級文物217件(套),一般文物1716件(套)。藏品中以仰韶文化彩陶最具特色,數量較多。其中彩陶雙連壺、白衣彩陶缽、∽X紋彩陶罐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藝術珍品。
遺址出土典型器物
遺址中出土的器物可分為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其中陶器最多,最有代表性。仰韶和龍山時代居多。
彩陶雙連壺
彩陶雙連壺
彩陶雙連壺應為禮儀用品,可能是氏族部落結盟或重大禮儀活動時部落首領、長者對飲的酒具。用雙連壺共飲盟誓,化干戈為玉帛,是和平、友好、平等的象徵。
彩陶盆
彩陶盆
在這件白衣彩陶盆的上腹部近口沿處有兩對鑽孔,這應該是古人在這件珍貴的彩陶盆出現裂縫之後,用“焗”的技術將其緊緊的固定好。這反映出在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存在“焗”這一傳統技術。
這件白衣彩陶盆出土時蓋在一個夾砂灰陶陶罐之上,其上還扣合有一個泥質紅陶缽,因此推測其可能是作為瓮棺蓋使用的。這樣的瓮棺組合在大河村遺址出土的瓮棺中,十分華麗,推測墓主是一個富足之家夭亡的小孩。
白衣彩陶缽
白衣彩陶缽
彩陶壺
彩陶壺
泥質灰陶紅彩罐
泥質灰陶紅彩罐
彩陶筒形罐
彩陶筒形罐
深腹彩陶盆
深腹彩陶盆
泥質灰陶拍
泥質灰陶拍
石鏟
石鏟
鹿角刮削器
鹿角刮削器
大河村遺址,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考古重要發現之一,論面積之大、文化層堆積之厚、文化內涵之豐富、延續時間之長,是黃河流域數千處古遺址中的佼佼者。其重要價值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仰韶文化的時代標尺——仰韶文化堆積層
大河村遺址中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商文化基本上是延續發展下來,時間長達3300多年,這是其他古代遺址所不及的。經歷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父系氏族階段直到奴隸社會的夏商時期,是鄭州地區遠古文化發展的歷史縮影。為研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其中,仰韶文化延續2400年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共分七期,每期都有單獨地層和各具特徵的文化面貌,而且每期之間都有明顯的一脈相承的發展演變關係。因此,大河村遺址的發掘和整理研究,為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區域劃分和豫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分期及類型的劃分,找到了一個尺度。用這個尺度可以把鄭州地區目前所發掘的仰韶文化遺址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期排隊,也可以把某一個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陶器,如鼎、缽、盆、碗等,用大河村仰韶文化陶器的發展演變規律和階段性特徵,找到它在仰韶文化發展序列中的位置。
2.絢麗多姿的大河村彩陶
仰韶文化發現初期,曾一度稱為彩陶文化,由此可見彩陶是仰韶文化最為醒目的標誌,也是仰韶文化與我國其他新時期時代文化區別的顯著特徵之一。利用彩陶的發展規律和風格的不同,研究仰韶文化的分期和類型的劃分及各類型的早晚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在20世紀50年度末和60年代初,我國考古工作者曾進行過這方面的嘗試,但是受資料和研究水平的限制而被擱淺。而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的研究恰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彩陶數量極多,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在仰韶文化中獨樹一幟。其白衣彩陶、紅衣彩陶和豐富多彩的圖案類型、高超而嫻熟的繪畫手法、種類繁多的器物類型,標誌著史前彩陶文化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峰,也繪就了一幅史前文化欣欣向榮、高度發達的歷史場景。
3.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彩陶上的星象圖案
在大河村遺址中曾多次出土繪有天文星象圖案的彩陶片,其重要性在於數量較多,內容豐富。經彙編整理,有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星座紋等多種圖案。大河村先民們為了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就經常不斷地在生活、生產的實踐中,觀察認識和總結一些自然現象和變化規律。其中包括與人類生存關係最密切的太陽、月亮和星體的一些運行和變化,如一些陶缽上繪有三個月亮紋,反映了先民們已經認識到三個月為一季度的自然規律。另有一些陶缽上繪有12個太陽,反映了先民們已經產生“十二個月為一年”的概念。他們用生動形象的花紋圖案繪在一些陶器上,成為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天文學的資料。它比我國殷商時代甲骨文中有關天文學的資料記載,還早兩千年左右。為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曆法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彩陶片上的星象圖案
彩陶片上的星象圖案
彩陶片上的星象圖案
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片上的星象圖案
4.卓越精湛的建築技巧——F1—F9房基遺址
在大河村遺址中,目前已發現的各類遺址聚落形態完整,功能布局明確。房基、窖穴(灰坑)、陶窯、墓葬等數量眾多,分佈密集、布局完整、工藝先進、保存完好,構成了在長達3000年時間內大河村遺址非常清晰的村落布局。尤其是出土的史前房基遺址,為世人驚嘆。現博物館內已進行保護展示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它們是一組兩面坡式的排房建築,“木骨整塑”而成,歷經5000餘年,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牆壁,實屬罕見。這組房基的出土,可能反映了中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築誕生階段的基本形制,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大河村仰韶文化第四期F26中發現的大型版築柱礎坑和用兒童奠基,也是仰韶文化不多見的。
大河村遺址F1—F9房基遺址
房基遺址保護房
5.吸納融匯多種不同文化
大河村遺址中出土一些山東大汶口文化和湖北屈家嶺文化的遺存,這為研究我國黃河中、下游與長江流域諸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確鑿的地層證據和實物資料,也是我國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見證。
總之,大河村遺址的發現和挖掘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和鄭州地區仰韶文化發展序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對探討我國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這一漫長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遠景規劃是建設佔地面積約811畝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星空下的村落”為主題,以博物館陳列、遺址本體和考古發掘現場展示及場景復原為載體,充分利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打造集遺址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城市休閑、觀光旅遊等為一體的、在中國較具影響力和示範意義的史前文化展示區,是一處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原始文化展示、考古發掘與研究、生態景觀復原、市民休閑等於一體的大型公共文化場所。目前正在進行遺址公園一期(佔地230畝)的建設工作。
建成后的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會為鄭州市東北片區增添一處大型城市文化公園,也將會成為展示鄭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窗口,也必將豐富鄭東新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成為鄭東新區對外文化宣傳、展示和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大河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效果圖(一期)
景觀功能分區——中心庭院廣場
參觀信息
1、展館內禁止吸煙
2、禁止使用閃光燈
3、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
4、門票:免費
位置:位於鄭東新區西北部、連霍高速與中州大道交叉口東南隅。
遺址面積:40餘萬平方米
博物館面積:11300餘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