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休克

新生兒休克

新生兒休克是一種因氧輸送減少或者消耗增多導致的細胞和組織缺氧狀態。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急性微循環功能不全綜合征,也是新生兒期常見的急症。新生兒休克可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等原因所致。新生兒休克主要表現為皮膚蒼白、肢端發涼、嗜睡、發紺等癥狀。新生兒休克目前主要依靠病因治療、其他治療。新生兒休克可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情況而危及生命。新生兒休克病死率高,如未及時治療,可有生命危險。

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病因


● 引起新生兒休克的因素如下。

低血容量性休克

● 產前失血: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臍帶斷裂等。
● 新生兒期出血:顱內出血、肺出血、胃腸道出血、腎上腺出血等。
● 細胞外液丟失:嘔吐、腹瀉、壞死性小腸炎、捂熱綜合征等。

心源性休克

● 心肌病變:低血糖、低血鈣等所致的代謝性心肌損害等。
● 嚴重心律失常:陣發性室上速、室性心動過速。
● 心臟畸形:先天性心臟病伴左右分流。
● 機械迴流障礙:氣胸、膈疝等。
● 新生兒疾病: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
● 心臟衰竭:低體溫與硬腫症。

感染性休克

● 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
● 革蘭氏陽性細菌感染。
● 病毒。

其他

● 藥物源性休克:血管擴張劑等的不適當應用。
● 過敏性休克:新生兒罕見。

癥狀


● 新生兒休克的臨床表現為:

早期

● 皮膚蒼白。
● 肢端發涼,上肢達肘部,下肢達膝部。
● 心率增快。
● 嗜睡。
● 反應遲鈍。

中期

● 血壓下降。
● 尿量減少。
● 水腫。
● 低體溫。
● 皮膚硬腫。
● 胸廓吸氣下陷或呼吸暫停。

後期

● 肺出血。
● 顱內出血。
● 急性腎功能衰竭。
● 電解質紊亂。

檢查


● 懷疑患有新生兒休克時,需要做血液檢查(血氣分析、電解質等)、中心靜脈壓測定等幫助診斷和治療。
● 血液檢查(血氣分析、電解質等)
● ● 了解有無感染、酸鹼平衡是否失調等。
● 中心靜脈壓
● ● 有助於鑒別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

診斷


● 醫生診斷新生兒休克,主要依據臨床癥狀、血液檢查(血氣分析、電解質等)、血壓等幫助確診。

臨床癥狀

● 早期表現為皮膚蒼白,肢端發涼,上肢達肘部,下肢達膝部。心率增快、嗜睡、反應遲鈍等。
● 中期表現為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水腫、低體溫、皮膚硬腫等。
● 後期表現為肺出血、顱內出血等。

血液檢查(血氣分析、電解質等)

● 血氣分析:通常休克患兒的PCO2並不升高,如PCO2升高或突然升高應考慮合併肺水腫。如PCO2升高,而PO2下降,應警惕休克肺的可能。
● 電解質:鈉泵功能受損,細胞膜通透性增高,鈉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鉀逸出。

中心靜脈壓

● 檢查可見中心靜脈壓異常。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心率增快等癥狀,容易與新生兒休克混淆,這些疾病有心功能不全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臨床癥狀、血液檢查(血氣分析、電解質等)、中心靜脈壓測定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新生兒休克目前主要依靠病因治療、其他治療。

病因治療

● 對低血容量性休克,應積極糾正血容量。
● 對感染性休克,要積極抗感染,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對心源性休克,要治療原發病,增強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臟前後負荷。

藥物治療

● 酸中毒時可用5%碳酸氫鈉糾正。
● 感染性休克需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如青霉素等。
● 必要時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 兒茶酚胺藥物,如多巴胺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強,選擇性地擴張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血管。
● 可以用抗膽鹼能藥物,如山莨膽鹼,可以有效地產生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和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
● 對疑有DIC的患兒多主張早期應用肝素、凝血因子補充等。

危害


● 可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情況而危及生命。

預后


● 病死率高,如未及時治療,可有生命危險。

怎樣預防新生兒休克


● 主要是預防導致休克的各種病因,以及對原發疾病的積極診治,如控制感染、敗血症、脫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