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

佛教專有名詞。

謂轉有漏的八識成無漏的四智,又稱轉識成智。依《成唯識論》卷十載(大正31·56b)︰‘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如是轉有漏諸識,得無漏四智,曰轉識得智。如《佛地》雲,智有四種,謂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為名,總攝一切有為德故,以上四智中,妙觀、平等二智,通達修習二位菩薩,一分證得。具足此四智,得大菩提者,唯究竟位佛果。

意義


轉識成智,佛教用語。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認為通過特定的修行,領悟佛教“真理”,有漏(有煩惱)的八識就可轉為無漏(擺脫煩惱)的八識,從而可以得到四種智慧。這四智是:(1)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無漏時得“成所作智”(或稱“作事智”);稱此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2)第六識(意識)轉無漏時得“妙觀察智”(觀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能根據有情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眾生;(3)第七末那識轉無漏時得“平等性智”(平等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4)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無漏時得“大圓鏡智”(鏡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凈,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能遍映萬象,纖毫不遺。具此四智,即達到佛果(見《大莊嚴經論》卷三、《成唯識論》卷十等)。此說亦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理論。

摘錄


◎附︰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唯識宗大意〉第六篇第三章(摘錄)
菩提有四無漏智相應心品。第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此轉有漏第八識聚所得。與智俱時心所非一,總名心品。此心品離我我所執及一切能取所取分別,能緣行相,所緣內境,俱微細難知。而於一切境相,不愚不忘,性相清凈,離諸雜染,為一切純凈圓滿色心現行功德所依,又任持一切種子功德,能現生佛果依正二報,及餘三智之影像,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能影現眾多色像。
第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此轉有漏第七識聚所得。此心品無我無執,觀一切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恆共相應,隨十地諸菩薩所樂,示現他受用身土種種影像。
第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此轉有漏第六識聚所得。此心品善觀察一切諸法自共二相,無礙自在而轉。又攝藏無量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及所發生六度、十力等無量功德、無量珍寶。於大眾會中,起無邊神通,自在轉大法輪,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第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此轉有漏前五識聚所得。此心品為欲利樂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遍於一切世界,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變化三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