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礁1號

華光礁1號

“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位於華光礁環礁內側。1996年經當地漁民的偶然發現,后經考古發掘通過對其中一件刻有楷書“壬午載潘三郎造”字樣的青白釉碗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的研究,推斷該船應是南宋中期,從福建泉州港啟航,途徑海南,駛向東南亞地區的貿易商船。

“華光徠礁1號”是中國第一次發現的有六層船體構件的古船,展現了中國古代造船工匠的精湛技藝,為中國水密隔艙船傳統技術又增添一個新的例證,對評估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以及對於世界航海發展的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發現歷程


華光礁1號
華光礁1號
1996年,由中國漁民發現。商船得以重見天日,該地點發現的沉船和遺物是中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重要史跡。
1997年以來,曾多次遭到非法盜掘,沉船遺址破壞嚴重。
1998年開展西沙群島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期間,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物部門做過初步的試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學術報告。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文管辦共同承擔,調集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組建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工作隊,分別於2007年3月-5月和2008年11月-12月實施西沙群島“華光礁1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這是中國首次大規模遠海水下考古發掘,共發掘萬件出水古瓷器。
2007年,海南省博物館對“華光礁1號”古沉船的出水文物,進行了去霉、脫鹽、脫水、加固、定型、封護等保護工作,之後還將進行復原工作。預計3——5年的時間可完成修復,而面向大眾開放,人們可以一睹南宋古沉船的風采。
2016年4月,“問海——‘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沉沒原因


考古發掘發現,考古隊員在華光礁的礁盤上僅發現了沉船的下部結構殘骸,而上層甲板全無蹤跡,據此推斷貨船是在靠近華光礁處航行時,因駕船或操控失誤,導致船隻被風浪托起,抬入到礁盤內淺水珊瑚叢中擱淺,並造成船體破碎。

出土文物


華光礁1號考古發掘
華光礁1號考古發掘
西沙群島“華光礁1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07年3月-5月主要完成沉船遺址船內承載物的發掘和船體全面測繪;第二階段2008年11月-12月完成船體發掘,對船體構件進行編號測繪,分解提取運回海南省博物館進行脫鹽、脫水保護處理,最終完成船體復原工作。

第一階段

本年度實施的“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發掘項目,是國家海疆考古“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重要項目之一,是“十一五”我國水下考古一次重要的搶救性發掘工作,為多層次、多手段開展水下文物保護,再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本次“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發掘,遵循考古工作規程要求進行,項目實行領隊負責制。在探查了解了遺存分佈狀況后,以中心凝結物為中心,布置了50個探方,每個探方4平方米,總發掘面積約370平方米。發掘直至船體,水深3米余。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單位予以編號記錄、繪圖、攝影,擾亂層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採集編號處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處理。
發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運作業,輔助了空氣負壓設備等進行淤沙清理。擾亂層揭露完成後,發現了船體和南宋瓷器、鐵器、硃砂等遺物,船體上部仍有多處大型的凝結物迭壓,經過近50天的工作,絕大部分遺物提取完畢,凝結物保持原始狀態,發掘現場回填保存。
發現的船體已經被破壞了一部分,殘存船體覆蓋面積約180平方米,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舷深約3-4米,發現11個殘留的隔艙,除船體上層建築外,底層船體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大於60噸。該船是我國在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代船體,發掘時沉船仍保存較好,結構基本清晰,但是,由於船體構件已經高度飽水,現場加固條件有限,考古隊僅採集了部分標本,留待研究實驗。如能儘快提出打撈方案並付諸實施,將是我國又一艘極具研究價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此次發掘,總工作時間為55天,總潛水時間約30萬分鐘。出水文物近萬件,陶、瓷器占絕大部分,陶瓷產地主要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陶瓷產品按照釉色分類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幾種,器型主要為碗、盤、碟、盒、壺、盞、瓶、罐、瓮等。裝飾手法和紋樣豐富,器物種類較1998-1999年有新的發現,並不乏精品。

第二階段

華光礁1號
華光礁1號
徠本次“華光礁1號”南宋沉船遺址考古發掘以凝結物分解及 船體出水為主要內容,這既是2007年華光礁一號沉船考古發掘項目的繼續,同時也是我國水下考古發掘領域對古代木質高飽水沉船整體進行完整記錄、逐層拆卸、分件出水、科學保存並長距離運送返回等一系列項目的首次嘗試。
本次出水的船體在國內實屬罕見,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史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它的船板層數多,大部分有五層,局部有六層,而且船板體量大,大部分主要船板長度均在五米以上,最長的達14.4米,寬度也在30厘米以上,最寬的達48厘米(63號板)。此次提取有編號的船板共511塊,採集有編號的船板48塊,共裝244×47×35厘米和244×61×35厘米兩種規格的木箱177個,此外還提取了近100個樣品,包括各部位的船板、艌料、珊瑚砂等。此次發掘,總工作時間為40天,總潛水時間約20萬分鐘。
“華光礁1號”沉船的順利出水,也為這一歷時二年的我國遠海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劃上了完美的句號。水下沉船實質上是我們在水下發現的最大的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貨的承載體,同時也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完整再現,其文物價值之高,提取及保護難度之強,都要遠遠地超出某個單件的文物。華光礁I號古代沉船的成功出水,是我國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對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全面發展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發掘獲得的豐碩成果再次證明南海諸島自古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考古意義


華光礁1號
華光礁1號
修復“華光礁1號”古沉船意義重大。南海海底發現外國沉船並不多,而中國古沉船則很多,證明最早經營、開發南海的國家就是中國。“華光礁1號”古沉船遺址記載著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是中國人最早開創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先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華光礁1號”出水瓷器反映出南宋早期中國的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國家綜合實力較為強盛。“華光礁1號”船體包含的歷史信息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是以中國為起點的文化傳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