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觀潮
錢塘江觀潮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東注入杭州灣,流入東海。錢江涌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錢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 (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 “錢江秋濤”聞名國內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觀潮之日,尤其在農曆八月十八日,路上車如水流,人如潮湧。遠眺錢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洶湧的浪濤,猶如萬馬奔騰,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達九至十米,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觀“一線潮”,八堡看“匯合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錢江觀潮位於杭州東北45公裏海寧鹽官鎮。如此壯麗景觀,世上只有二處,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一是錢塘江。為古今中外觀潮者所傾倒,稱為“天下奇觀”。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 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錢塘江觀潮
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說這裡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潮來了!江面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 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人一條白線,群又沸騰起來。那條白線很快地向岸邊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 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湧來,江面上 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錢塘江觀潮
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后,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
看徠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並非只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后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錢塘江觀潮
錢塘江觀潮
涌潮,亦稱潮汐,白天的涌潮稱潮,夜間的涌潮稱汐。涌潮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現象之一,在國外,僅有英國賽汶河、法國賽納河和南美亞馬遜河等少數河口地區發生,但都不及中國錢塘江涌潮來得典型和壯觀。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采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來,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著阻攔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由於潮波破碎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使涌潮的推進速度很快,一般大潮汛時可達每秒5至7米,最大可達每秒12米,最高潮差達8.93米。根據測算,巨大的涌潮可以有每平方米7噸的壓力,所以觀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僅壩頭、壩上、壁崖上嚴禁觀潮,即使在攔海大堤也必須離壩根遠些,一般壩南10米內、壩北40米以內為禁觀區,若觀夜潮更應離得遠些,才能確保安全。而且,一定要服從公安等部門的管理和指揮。
錢江觀潮之風早在唐代已形成,南宋時尤甚。當時朝廷把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師、觀潮和弄潮表演都集中在農曆八月十八(相傳是潮神生日),后相沿成習,便成了傳統佳節。
觀潮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一是潮水的巨大威力。錢塘江涌潮一年有兩個高潮期,分別是春分和秋分;一月有兩次大潮汛,分別在農曆初一和十五之後兩三天出現;一日有兩次漲潮,每次漲落間隔12小時。涌潮潮頭一般為1-2米高,最高可達3米,以每小時約20公里的速度由下游向上游推進。每年農曆八月十八左右的潮水最為壯觀,能夠看到一線潮、回頭潮等特殊的涌潮。平時還有一種暗漲潮,在遠處時波瀾不驚,無法察覺,待到近身時卻是鋪天蓋地,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極大的危險性。
二是觀潮者、沿江活動人員對潮水缺乏了解,安全意識不強,警惕性不高。很多事故都是由於人們缺乏對錢江涌潮危險性的了解,或是雖然有所知曉,卻抱著一種僥倖心理,對危險置若罔聞而引起的,突出表現在很多外來人員對江堤上專門用於堤塘檢查和維護等用途的出入門旁邊的警示標語和標誌視而不見,隨意穿越,到河灘、丁字壩上去遊玩、納涼,甚至在江中游泳、洗澡。
從歷年發生的事故情況看,受害者多為外來人員與學生。因此,觀潮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要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對錢塘江潮水的漲落規律、習性特別是潮水的危險性要有充分的認識。錢江潮水並非只在農曆八月十八有,而是一年四季天天都有,要注意媒體發布的錢塘江潮汛信息。
二是觀潮與活動要選擇安全區域和地段,注意警示標誌,服從管理人員的管理。要注意沿江堤壩上的警示標誌,並嚴格遵守。要服從管理人員的管理指揮,按照劃定的區域停車、觀潮。不要越過防護欄到河灘、丁字壩等上面去遊玩、納涼,更不要在江中游泳、洗澡。
三是掌握自救的方法。在面臨危險的情況下,不要驚惶失措,要迅速、有序地向安全地帶撤退,並立即向周邊的工作人員或其他人呼救。撤離時,不要為了搶救財物而失去寶貴的自救時機。在萬一落水或被潮水擊打的情況下,要盡量抓住身邊的固定物,防止被潮水捲走。周邊人員在看到有人落水的緊急情況下,要迅速採取救援措施並立即撥打110報警。
錢塘江觀潮
南宋每年農曆8月18日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庫,以後沿習成節。除農曆8月18日前後三天觀潮節外,農曆每月初與月中皆有大潮可觀,並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在中秋佳節前後,八方賓客蜂湧而至,爭睹錢江潮的奇觀,盛況空前,距杭州50公里的海寧鹽官鎮是觀潮最佳處。
烏鎮 | 岳王廟 | 蘇堤春曉 | 雷峰塔 |
三潭映月 | 富春茗綠 | 雪水雲綠 | 清河坊 |
鳳凰寺 | 杭白菊 | 天竺寺 | 胡慶余堂 |
龍井村 | 錢塘江觀潮 | 南宋官窯博物館 | 雕版印刷 |
1、http://www.zoubianchina.com/thread/49/371/
2、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08/03/008666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