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道

竇道

竇徠道是指機體組織感染、壞死,經體表排出體外后而形成的一個開口於體表的、不與體內空腔臟器相通的潛性盲管,可發生於軟組織、脂肪、肌肉甚至骨質等。常見的有腹壁切口感染后引流不暢或切口內遺留異物造成的腹壁竇道,骨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質壞死形成的慢性竇道,外傷或手術后異物殘留形成的慢性竇道等。竇道是指機體組織感染、壞死,經體表排出體外后而形成的一個開口於體表的、不與體內空腔臟器相通的潛性盲管,可發生於軟組織、脂肪、肌肉甚至骨質等。常見的有腹壁切口感染后引流不暢或切口內遺留異物造成的腹壁竇道,骨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質壞死形成的慢性竇道,外傷或手術后異物殘留形成的慢性竇道等。

病因


● 竇道的形成主要與感染有關,多種原因所致的傷口感染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在慢性炎症、膿腫或異物的刺激下,逐漸增生、肥厚,形成竇道。如果竇道清除不徹底或異物、壞死組織殘留,會使竇道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 局部外口紅腫,常伴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異味明顯,通道形態多樣,多為細而狹長。常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檢查


● 1.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取創口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 2.影像學檢查
● (1)B型超聲檢查 可查看竇道位置及形態。
● (2)造影檢查 可以明確竇道的深度、方向及與深部組織的關係等。

診斷


● 有典型臨床表現或手術外傷史、感染病史,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細菌培養陽性,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可診斷。

鑒別診斷


● 發生於腹部,尤其是肛周的竇道,要注意與瘺管進行鑒別診斷。

治療


● 1.藥物治療
● 選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對竇道較淺的患者效果較好。
● 2.手術治療
● (1)腔隙不深竇道 對於潛行腔隙不深的簡單性竇道,可在局部麻醉後用刮匙搔刮竇道,以清除其內的肉芽或壞死組織及線頭等異物,保持竇道創面清潔,用凡士林紗布或合適的敷料輕輕填塞引流腔隙,每日換藥,促使竇道由底部逐漸變淺而痊癒。
● (2)頑固性竇道 對於腹壁竇道、慢性骨髓炎竇道等,手術切除是其最佳治療方案:①先行CT檢查,確定竇道位置及形態,確定手術範圍;②術中向外口注入亞甲藍注射液,沿染色部位徹底切除管道壁及病變組織,縫合封閉創面;③若手術切除範圍較大,切口張力高,無法直接縫合,可局部轉移皮瓣覆蓋、封閉術區切口。
● 3.其他療法
● (1)換藥 清除竇道表面壞死組織,可使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刺激創面肉芽生長,促進癒合。
● (2)負壓吸引 清除竇道表面壞死組織后可進行負壓吸引治療。
● (3)物理治療 可用半導體激光照射或紅外線照射。

預防


● 1.腹部手術要注意無菌操作,注意保護切口,避免腹腔膿性滲液外溢污染切口。
● 2.如果創口感染可能性較大,應避免用絲線縫合,採用可吸收線分層縫合是預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 3.切口止血徹底,縫合時層次對合正確,避免無效腔殘留。
● 4.有引流管等異物存在時應注意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2周,且換藥時應嚴格進行無菌操作。
● 5.傷口一旦感染化膿,應及早切開引流,並保持引流通暢,每日換藥,防止傷口假性癒合,形成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