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鄉

濟川鄉

濟川鄉距營山縣城4公里,幅員面積29.4平方公里,人口兩萬餘人,省道204橫貫全鄉。該鄉在蔬菜、水產、果品、畜牧四大產業狠下工夫,以骨幹產業業替項目,以增收項目帶農戶,為農民群眾找到了增收路予。

濟川鄉位於四川南充市營山縣,距縣城4公里,面積29.24平方公里,屬典型的淺丘帶壩地貌。現轄15個村,165個社,人口2.25萬。該鄉不僅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且交通方便,省道從集鎮穿過,村道四通八達;通訊發達,容量為2000門的程式控制電話覆蓋了全鄉村社。豐富的物產和自然資源以及當地黨政的真抓實幹,促進了濟川經濟的突飛猛進,1996年跨入小康鄉鎮行列,現躋身於營山縣城首批發展的衛星鄉鎮之列。

經濟概況


該鄉豐富的水利資源,既確保了糧食的豐收,也解決了全鄉工農業、人畜飲用水。濟川河流經腹地,全鄉大部分耕地均在清水、茶盤、涼水井、鹽井這四座中小型水庫的灌區內。16座提灌站、2300多米的水庫主幹渠、密如蛛網的田間小渠,保證了90%的農田直接受水和排澇,使得糧食能旱澇保收。80%的農戶按“初保”要求建有機壓水井,場鎮容量為千餘方的水廠已建成。
發展支柱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麻類種植在“公司+農戶”的麻製品加工業引導下,發展迅速。稻果魚菜并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已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的平壩區全面推開,對田塊整形,便於機械耕作;田埂硬化、拓寬、栽種優質果樹;田中建池,放養魚苗,已發5000餘畝,年增收500餘萬元。以生豬、山羊為龍頭,發展畜牧業,全鄉年出欄生豬2.1萬頭,山羊8500隻,創產值1600餘萬元。
鄉鎮、私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全鄉已形成了工業、商貿、運輸、飲食、服務、建築等10餘個行業,集體企業19個,私營企業332個,年創產值3429萬元,其中以“公司+農戶”為經營模式的新華麻製品公司,年創產值均在800萬元左右。
濟川現有常年2萬隻小家禽飼養大戶一戶,1萬隻飼養大戶2戶,千隻以上飼養大戶近10戶,養殖大戶佔總農戶的20%,全鄉小家禽人均佔有量20隻以上。從事小家禽養殖人數達800人左右,從事家禽飼料、加工、販運的500人左右。僅小家禽產業農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小家禽產業增收效益立竿見影,農民群眾當年投資當年見效,風險小、市場信息暢,大戶的示範、引導、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小家禽產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蔬菜生產上,全鄉利用城郊優勢,立足為城市服務,賺城裡人的錢,以調味蔬菜、商品蔬菜為主,年種植面達6500畝以上。在水產生產上,
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和工程水面養魚,水產品產量年產達300噸以上;在果品生產上,以營山冰糖柚和小水果為主,年產30萬噸以上,在畜牧生產上,生豬生產與家禽生產齊頭並進,年出欄商品豬兩萬多頭,農民依託產業年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行政區劃


濟川鄉下村:
黃桷村石廟村東林村川祖村六合村踏水村青廟村濟川村合興村道坪村陡嘴村尖山村金鳳村東嶽村向壩村

人口


濟川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0069
10352
9717
家庭戶戶數5256
家庭戶總人口(總)19961
家庭戶男10296
家庭戶女9665
0-14歲(總)4852
0-14歲男2630
0-14歲女2222
15-64歲(總)13576
15-64歲男6957
15-64歲女6619
65歲及以上(總)1641
65歲及以上男765
65歲及以上女87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9991

社會事業


政府在小家禽發展中從引導、防疫、銷售環節上給予幫助、引導。在公路沿線引導、扶持、培育大戶,示範影響周邊群眾、鄉上每年分季節性舉辦兩期小家禽飼養培訓班,請專家為養殖戶授課,以養殖協會的形式徵求群眾意見外購新品種;以“公司+基地、農戶”、“經營大戶(能人)+農戶”、“專業市場+農戶”、“專業協會+農戶”和“借雞下蛋”等多種方式,把小家禽產業做大做強;以協會進行信息發布,保證禽蛋購銷有渠道、有市場;落實畜牧防疫人員定戶聯繫責任,上門為農民服務,做好小家禽防疫。廣大農戶在政府的幫扶下,積極響應,大面積發展,無後顧之憂,養殖積極性高。
著力培育專業大戶和專業村(社)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聯動效應。黃桷村青年農民何建全從小規模飼養到建立川北良種養殖場,扭住禽蠶產業規模發展,現以成為聞名鄉鄰的“養雞大王”,年收入達20萬元。政府注重引導規劃區域布局,按照小家禽、大產業集中連片發展的原則,以營渠公路為骨幹,建設小家禽產業帶;在濟川村、黃楠村建設養鴻基地;在合興村,道坪村、東嶽村、尖山村建設3000畝反季節蔬菜基地;在青廟村、石廟村、向壩村、建設1000畝水產養殖墓地;在六合村、踏水村、川祖村、建設黑山羊產業帶;在石廟、黃確、濟川等村社建設3000畝果品基地。在產業發展上,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打造良好發展環境。一是政策扶持。用好用活用夠上級有關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優惠政策,制定四大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形成“窪地效應”,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的集聚。二是資金扶持。據統計,全鄉從財政資金中安排5萬元用於小家禽改良和疫病防治,投入20萬元用於四大產業和墓地建設,吸引民間資金100萬元發展小家禽、水產業、果品和黑山羊基地建設。三是金融扶持。鄉信用社簡化農戶貸款手續,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深入院壩現場放貸,今年就為100戶養雞大戶、水產大戶、果品大戶、蔬菜大戶發放小額貸款100萬元。
2005年該鄉工作思路是:“依法行政、確保穩定;實踐宗旨,真心為民”。該鄉以農民增收骨幹產業、骨幹項目為基礎,在農業產業建設、農村基礎投入、農村安全穩定等方面下硬功,確保產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重產業,促增收。實施“六大富民”工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大力實施優質肉豬富民工程,力爭生豬年出欄24000頭;二是實施小家禽富民工程,力爭小家禽年出欄55萬隻;三是實施優質果品富民工程,力爭實現產值300萬元;四是實施勞務輸出富民工程,力爭實現勞務收入1400萬元;五是實施優質蔬菜富民工程,力爭實現產值180萬元;六是實施水產養殖富民工程,力爭水產品總量300噸以上。通過六大富民工程的實施,實現農民人均增收2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0元以上,人均GDP達到435美元。二是重基礎,促發展.抓好村道公路建設,採取農民投工、政府補貼、貫通東林村道路。通過村社發動、公司推動,以市場為手段促進農村有線電視網路覆蓋面達到80%以上,農村固定電話達到1000部。採取社會融資、政府規劃、分區域實施,在場鎮建一個農貿市場;加快舊房改造,提升場鎮整體形象;對場鎮實施綠化,打造衛星小城鎮。三是重目標,保運轉。全鄉幹部繼續實行駐村雙向選聘制,每個幹部實行定崗、定員、定責制,實行量化考核,保證農村各項任務的完成和稅費均衡入庫;大力培植稅源,加強稅收征管;嚴格財務管理,建立公共財政,控制公用經費,壓縮非工資性支出,保證政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四是重安全、保穩定。鄉上指定專人專門負責信訪工作,完善領導定期接待日制度,深入開展幹部季度下訪,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狠抓安全隱患整治.保證農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