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玎的結果 展開

西玎

西玎

形制多樣,音色柔和,用以獨奏或伴奏。琴筒呈圓筒形,多用當地生長的大龍竹或椰殼製作,也有用葫蘆、木或陶制者。琴頭、琴桿木製,多使用柚木或椿木製成。

正文


西玎

內容


傣族弓拉弦鳴樂器。西雙版納傣語“西”為拉,“玎”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稱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語稱勒玎,“勒”也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板胡。因琴筒質料不同而名稱也有異,琴筒竹或木製者稱玎郭埋,椰殼或葫蘆制者稱玎郭叨,陶制者稱玎郭拎。形制多樣,音色柔和,用以獨奏或伴奏。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尤以景洪勐海等地最為盛行。 已有了六百年的歷史。外形與二胡或板胡相似,全長75厘米~85厘米(圖)。琴筒呈圓筒形,多用當地生長的大龍竹或椰殼製作,也有用葫蘆、木或陶制者。將大龍竹去掉外皮,外觀削成圓筒形或扁圓形,與椰殼相仿,琴筒長5厘米~6厘米、直徑5厘米~7厘米,一般筒前口較粗,其上蒙以竹筍殼、薄竹板(竹內壁)或綢布為面,筒腰略鼓,筒後端利用竹節,不開音窗。陶制者用瓦罐或小香爐去底而成,筒長7厘米、筒徑9厘米~10厘米,筒壁表面塗釉,並有蓮花台之類浮雕圖案,外表美觀,但已罕見。琴頭、琴桿木製,多使用柚木或椿木製成。琴頭多單獨雕刻呈站立孔雀形、鳳凰樹葉形等多種造型,富有民族特色。琴桿呈方柱形,正面扁、側面寬,上端開有榫槽以安置琴頭。也有的琴頭平頂無飾,弦槽后開,設有弦孔,左右兩側各置一木製弦軸。琴桿上粗下細,中部不設千斤。琴面中央置竹制梯形琴馬,張兩條絲弦琴弓用細竹製作弓桿,彎度較大,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弓長50厘米~60厘米。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琴面朝外,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方法與二胡相反,即反置馬尾弓,將琴筒套於弓桿和弓毛之間,弓桿在琴筒內側,弓毛在弦外(不夾於兩弦間)拉奏,中指、無名指向內按壓弓桿以控制弓毛的張力。按五度或四度關係定弦,常定弦為:a、e1;c1、g1或c1、f1。音域a—e2。音色柔和,音量較小。左手可隨時轉動琴桿,以配合右手馬尾擦弦角度,音響強弱全靠無名指按壓弓桿來調節。可拉雙弦,奏出五度或四度和音。常用於獨奏自娛、自拉自唱或合奏。在西雙版納,贊哈演唱也常用

所屬分類


樂器
擦弦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