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膽管結石
肝外膽管結石
肝外膽管結石是膽石症的一種,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肝外膽管結石常見於30~50歲人群,趨於年輕化。肝外膽管結石是由致病因素導致膽管內形成結石或膽囊內形成的結石排泄到膽管導致。臨床表現取決於有無梗阻和感染,如結石阻塞膽管並繼發膽管炎,則會出現典型三聯征,即腹痛、寒戰高熱、黃疸。肝外膽管結石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內鏡治療。可治癒。肝外膽管結石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膽管感染、梗阻性黃疸等急性併發症;長久不愈會導致慢性膽管炎、膽源性肝膿腫及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最終還會出現肝門靜脈高壓症。長期的膽管感染和膽汁滯留有可能發生癌變。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預后情況良好。
● 普通外科、肝膽外科或外科
● 肝外膽管結石分為原發性結石和繼發性結石。
● 原發性結石形成誘因有膽道感染、膽道梗阻、膽管節段性擴張、膽道異物如蛔蟲殘體、蟲卵、華支睾吸蟲、縫線線結等。
● 繼發性結石主要是膽囊結石排進膽管並停留在膽管內。少數可能來源於肝內膽管結石。
● 肝外膽管結石一般無癥狀或僅有上腹部不適。
● 梗阻和感染時的典型的腹痛(膽絞痛)、高熱寒戰、黃疸三聯征。右下腹或劍突下陣發性絞痛,向右肩、背放射。伴有噁心、嘔吐等癥狀。常因體位改變或進食油膩誘發。腹痛后,出現高熱寒戰。在腹痛、寒戰高熱后1~2日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鞏膜發黃。多數患者的膽絞痛和黃疸常在發作1周左右緩解,這種間歇性癥狀是肝外膽管結石的特點。
● 需要做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腹部彩超、CT等。
● 觸診,查看患者腹部肌肉緊張度,有無叩痛、壓痛,是否可觸及到病變肝臟、膽囊等。
● 實驗室檢查,血液、尿液中膽紅素的含量變化。
● 通過腹部彩超,明確檢查患者肝膽內外結構、大小,是否存在炎症、結石、膿腫等。可明確診斷。
● 醫生通過病史、體格檢查、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診斷。
● 病史
● ● 患者可有長期的膽道疾病史等,是疾病發生的條件。
● 體格檢查
● ● 腹部檢查可觸及劍突下、右上腹壓痛,如高熱炎症較重者可有右側腹肌緊張,肝區叩痛。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提示肝膽存在疾病。
● 臨床表現
● ● 腹痛、寒戰高熱、黃疸,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癥狀。典型的肝外膽管結石三聯征是診斷的重要依據。
● 實驗室檢查
● ● 血、尿常規檢查,其中血清膽紅素升高,尿中膽紅素升高,尿膽原降低或消失。提示有膽汁外溢。
● 腹部彩超、CT
● ● 觀察到膽管擴張,膽總管或膽管內存結石。可直接診斷肝外膽管結石。
● 肝外膽管結石需與右腎絞痛、腸絞痛、壺腹癌或胰頭癌等進行鑒別。
● 通過體格檢查、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排除其他疾病。
● 肝外膽管結石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部分患者可用內鏡治療。
● 術前需抗感染、利膽(完全性膽道梗阻者禁用)、護肝,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糾正凝血功能異常。
● 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選擇抗生素,緩解肌肉痙攣和鎮痛,可用中成藥改善膽囊功能(完全性膽道梗阻者禁用)、用藥物保護肝臟功能,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糾正凝血功能異常。
● 對於消化內鏡下無法取出的結石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原則是:
● 儘可能在手術中取盡結石。
● 去除感染病灶。
● 保證手術后膽管引流通暢。
● 對於結石不多、體積不大的肝外膽管結石可行內鏡治療。
● 肝外膽管結石造成的腹痛、寒戰高熱等癥狀,給患者身體帶來不適,影響日常生活。
● 肝外膽管結石引起患者皮膚黃染,影響患者的外在美觀。
● 肝外膽管結石不及時治療會併發會引起膽管感染、梗阻性黃疸等急性併發症。
● 長久不愈會導致慢性膽管炎、膽源性肝膿腫及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最終還會出現肝門靜脈高壓症。
● 肝外膽管結石導致長期的膽管感染和膽汁滯留有可能發生癌變。
● 若診斷、治療及時,一般預后良好。
● 若急性炎症期處理不及時,易發生急性化膿性單管炎、急性胰腺炎、肝膿腫等併發症,病情嚴重者病死率較高。
● 合理飲食,少食多餐;少食刺激性食物;清淡飲食;注意營養均衡。
● 禁煙限酒,規律生活。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