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瘤

肉瘤

來源於間葉組織(包括結締組織和肌肉)的惡性腫瘤稱為“肉瘤”,多發生於皮膚、皮下、骨膜及長骨兩端。骨肉瘤以青年人為多,好發於四肢長骨之兩端,尤以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肱骨上端最多見。骨肉瘤發展迅速,病程短,開始在皮質內生長,可逐漸向骨髓腔發展,有時向外突破骨膜,侵入周圍軟組織,易引起病理性骨折,常見的還有平滑肌瘤、淋巴肉瘤、滑膜肉瘤等,早期即可發生血行轉移。肉瘤屬於惡性腫瘤病變。

簡介


● 英文名稱:Fleshy Tumo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氣鬱痰凝

古籍摘選


● 肉瘤者,軟若綿,腫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外科正宗·疽毒門·癭瘤論》)

名詞解釋


● 以皮下腫塊,大小不一,按之稍軟,皮色不變,無痛為主要表現的瘤。相當於脂肪瘤。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外科學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肉瘤是瘤病的重要內容。

臨床特點

● 肉瘤,相當於皮下脂肪瘤,臨床特點為皮下肉內生有腫塊,大小不等,按之柔軟似棉,推之可移,邊界清楚,皮色不變,生長緩慢,一般無疼痛。

病因病機

● 中醫學認為,脾主肌肉,故本病與脾密切相關。
● 由於思慮過度,飲食不節,勞倦傷脾,脾失健運,內生痰濕,痰氣鬱結,發為肉瘤;或因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木旺則侮脾土,導致痰氣阻滯,逆於肉理,發為肉瘤。
● 故臨床常見為氣鬱痰凝證,舌淡苔白,脈滑。

日常調護

● 患者應注意合理飲食,不要過食辛辣刺激、燒烤油炸等肥甘厚味之品;
● 調暢情志,保持情緒穩定,不要情志過極,過度憂思郁怒。

名詞沿革

●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肉瘤病因病機的論述,《靈樞·刺節真邪》云:“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養性延命錄·食戒篇》云:“銅器蓋食,汗出落食中,食之發瘡、肉疽。”肉瘤一名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後世醫書也多有論及,《外科正宗·卷之二 上部疽毒門·癭瘤論》云:“肉瘤者,軟若綿,腫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景岳全書·外科鈐·瘤贅》記載有:“脾統血而主肉……若鬱結傷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按之實軟,名曰肉瘤”。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等。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