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增長或消減的運動變化之中。在正常情況下,陰陽雙方應是長而不偏盛,消而不偏衰。若超過了這一限度,出現了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是為異常的消長變化。

簡介


● 英文名稱: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陰陽學說

古籍摘選


●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名詞解釋


● 陰陽存在著始終不斷的增減盛衰的運動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陰陽消長是陰陽學說的重要內容,是陰陽對立與陰陽互根運動的結果,陰陽互根的主要形式有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陰陽皆長與陰陽皆消。

陰陽的彼此消長

● 陰陽之間是相互對立的,對立的雙方總是處於不斷的鬥爭過程中,一方強大,另一方肯定會衰退,因此基於對立角度的消長形式為陽長陰消與陽消陰長。
● 在一年四季當中,從夏天的炎熱到冬天的嚴寒,此為陽氣漸減,陰氣漸增的過程;從寒冷的冬天到酷熱的夏天,此為陽氣漸增,陰氣漸減的過程。
● 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活動亦遵循彼此消長的運動變化規律,如發熱過程中,會逐漸出現口乾口渴,舌紅少苔等陰虧的表現,此為陽熱增多,陰液減少,因此在溫熱疾病的後期,多會出現陰液耗損,應用黃連、石膏等清熱瀉火藥物的同時多兼以百合、生地、玉竹等滋陰藥物。

陰陽的互為消長

● 陰陽之間是彼此存在的前提,存在互根互用的關係,一方減少,另一方也會相應的減少,一方增強,另一方也會隨之增強。
● 氣與血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無形而屬於陽,血有形而屬於陰。氣能生血,脾氣充足,則運化能力正常,可以促進血液的化生,所以氣增血亦增;若是因為某些因素導致脾氣虧虛,則血液生成乏源,因而出現氣少血亦少;在失血病人中經常會見到氣血雙虧的表現,血液慢性損耗,導致氣隨血脫,久而久之出現氣血兩虛。
● 在臨床治療時,對於氣虛的病人在採用人蔘、黃芪補氣的同時兼用地黃、龍眼肉等養血之品;對於血虛的病人在用熟地、當歸等藥物養血的同時兼用黨參、黃芪等補氣之品。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