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根

杜鵑花根

徠杜鵑花根,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杜鵑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的根。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東至台灣,西到四川、雲南。具有和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入葯部位


根。

性味


味酸、甘,性溫。

歸經


歸肝、腎、大腸經。

功效


和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


月經不調,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杜鵑花)根、香茶菜根、益母草各15g,月月紅花9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崩漏:杜鵑花根、金櫻根各30g,綿毛旋覆花根24g,茜草根15g,粉干葛12g。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3、治腸炎,痢疾,便血:(杜鵑)根12-15g。水煎服。重症用30g。(《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根皮搗敷。

使用注意


《全國中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米,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蒴果卵球形,長達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地或平地,疏灌叢中。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東至台灣,西到四川、雲南。

性狀鑒別


根呈細長圓柱形,彎曲,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約1.5cm,根頭部膨大,有多數木質莖基。表面灰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有網狀細皺紋。木質堅硬,難折斷,斷面淡棕色。無臭,味淡。

相關論述


1、汪連仕《採藥書》:“治癧串,能拔根。醫風,合巴山虎(鬧羊花根),蒸酒服。”
2、《草木便方》:“治赤白久痢,血崩,腸風下血,痔漏,跌打損傷,生肌肉。”
3、《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症,去風寒,和血。”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內傷咳嗽。”
5、《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活血調經,消腫止血。”
6徠、《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濕,活血祛瘀,止血。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閉經。外用治外傷出血。”
7、《貴州民間方葯集》:“行血止痛,利濕止血。治月經不調,鼻血。”
8、《福建藥物志》:“疏風行氣,止咳祛痰,活血散瘀。治慢性氣管炎,胸悶,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絲蟲病淋巴管炎,鼻衄,乳腺炎,白帶。”
9、《浙江藥用植物志》:“治產後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