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季刊雜誌

《清史研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是中國國內外清史研究領域惟一定期出版(季刊)的刊物。

1979年,《清史研究通訊》創刊;1991年,更名為《清史研究》。

據2018年6月《清史研究》編輯部官網顯示,編輯委員會有特約編委8人、編輯委員9人。據2018年6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清史研究》共出版文獻1783篇,總被下載711602次、總被引13768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467、(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43。據2018年6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清史研究》共載文456篇,被引量為2394、下載量為15914,2015年影響因子為0.676。

歷史沿革


1979年春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成都召開的中國歷史學規劃會議決定,為了加強清史研究,互通情報,委託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共同主辦一個不定期的內部刊物《清史研究通訊》。
1979年起,相繼刊印12期之後,1982年9月改為正式期刊,在中國國內公開發行。
1985年起,擴大篇幅,由原來的32頁增加為64頁,由中國國內發行改為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1986年起,《清史研究通訊》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獨自主辦。
1991年,經國家教委和新聞出版署批准,《清史研究通訊》正式更名《清史研究》。
1992年起,版面由原來的64頁擴展為128頁,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和書報資料中心合辦,清史研究所承擔編輯工作,書報資料中心負責出版和發行工作。
2000年開始,《清史研究》再次由清史研究所獨辦,學校在經費上予以扶持。
2008年起,《清史研究》從原來128頁又擴展為156頁。
2013年第3期開始,刊物進行改版,按國際標準對統一註釋規範。
2014年,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名單。
2017年,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二批認定學術期刊名單。

欄目介紹


欄目方向
《清史研究》作為中國國內外清史研究者進行學術交流的陣地,主要報道清代歷史研究有關的內容,對諸如“清史修纂”等一系列重大學術問題都曾有專門討論。常設的欄目有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學術文化、邊疆民族、人物專題、讀史札記、書評、動態等。

人員編製


據2018年6月《清史研究》編輯部官網顯示,編輯委員會有特約編委8人、編輯委員9人。
特約編委:
姓名工作單位
(法)高萬桑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
(英)沈艾娣牛津大學
(日)岸本美緒御茶水女子大學
李伯重香港科技大學
(美)濮德培耶魯大學
(比)鐘鳴旦魯汶大學
(美)羅威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桑兵中山大學
編輯委員:(美)步德茂(塔爾薩大學)、曹新宇、董建中、黃興濤、祁美琴、夏明方、楊念群、張世明、張永江

主要成果


收錄情況

《清史研究》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美國EBSCO資料庫等收錄。

研究發表

據2018年6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清史研究》共出版文獻1783篇。
據2018年6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清史研究》共載文456篇。

影響因子

據2018年6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清史研究》總被下載711602次、總被引13768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467、(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43。
據2018年6月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清史研究》被引量為2394、下載量為15914;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清史研究》影響因子為0.67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1986名,在歷史(52種)中排第4名。

獲得榮譽

《清史研究》是全國歷史類核心期刊和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
2012年,在複印報刊資料(2011)轉載學術論文指數歷史學學科期刊中排名第三;正式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學術期刊資助計劃(第二批)。
2013年,《清史研究》入選“最受海外機構用戶青睞的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排行(前50名)”;在國家哲學社科資助期刊中獲評優秀。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清史研究
清史研究

辦刊宗旨

學術性、資料性、信息性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清史研究》編輯委員會領導
職位姓名
主任黃興濤
主編祁美琴
副主編張永江、曹新宇
編輯部主任曹雯

社會事件


合作交流

《清史研究》質量提升研討會
2013年9月25日,“《清史研究》質量提升研討會”在逸夫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編委會主任黃興濤,清史研究所所長夏明方,副所長楊念群、孫喆、闞紅柳,《清史研究》主編祁美琴,以及全所其他在京教師共三十餘人參加。會議圍繞如何進一步提高刊物質量、提升國際性及其他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