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太鎮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下轄鎮

中太鎮,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下轄鎮,駐地橋樓子,因轄境內中太山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畢月鄉(駐橋樓子),民國初年沿襲舊制,1935年設橋樓聯保,1940年改為橋樓鄉,1947年以境內中泰山命名更名為中泰鄉,1955年11月更名為中太鄉。1989年建立中太鎮。

中太鎮位於三台縣北部邊緣。分別與綿陽市遊仙區觀太鎮、梓棉鎮、白蟬鎮和三台縣永明鎮、建設鎮光輝鎮、柳池鎮接壤。鎮政府駐地中太場鎮,距三台縣城52公里、綿陽城25公里,地理位置北緯31°23',東經104°58'。轄區幅員面積58.78平方千米,轄中太、長樂2個辦事處,21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境內以淺丘為主,氣候宜人,日照充足;森林覆蓋率35.5%;共有耕地31384畝(其中田10598畝);人均耕地(農業人口)1.12畝;農民人均純收入3176元。

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太鎮常住人口為16041人。

建制沿革


中太鎮
中太鎮
中太鎮原名“橋樓場”,場鎮駐地橋樓子。
清康熙年間,在今中太場鎮的小河上建橋,溪橋上建有木樓。而得名“橋樓子”。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興場,名“橋樓場”。
清末民初,三台縣設4路28鄉,橋樓子為北路畢月鄉駐地,長樂寺屬北路軫水鄉(駐高埝坎,今高堰鄉)管轄。
民國9年,川戰迭起,各地加強團練組織,分上、下鄉,設團練辦事處。畢月鄉未分鄉,仍駐橋樓子。軫水下鄉駐會龍場(今光輝鎮),長樂寺屬之。
民國12年,長樂寺興場,名長樂鎮。取長久快樂之意。
民國14年,團練改為團甲、團練辦事處改為團甲公所。仍設橋樓子團甲公所。
民國19年,增設長樂鎮為團甲公所。
民國24年,設橋樓聯保、長樂聯保。
民國29年,改設橋樓鄉、長樂鄉。
民國36年,橋樓鄉因境內中泰山更名為中泰鄉,撤銷長樂鄉,所轄地域併入建民鄉(今建設鎮)。
1951年,完成土改進行民主建政。仍設中太鄉。恢復長樂鄉。
1958年10月1日,成立中太人民公社、長樂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為中太鄉、長樂鄉。
1989年,改為中太鎮。
1992年9月,長樂鄉併入中太鎮。

行政區劃


2019年底,中太鎮下轄中太場、長樂場2個場鎮社區,21個行政村。
中太鎮下轄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6月30日,三台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太鎮常住人口為16041人。

文體教育


截止2019年底,中太鎮有小學一所,九年一貫制小學一所,幼兒園2所。義務教育入學率100%。
九年一貫制學校普通小學公立幼兒園
長樂博愛學校中太小學中太幼兒園、長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