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熱
惡熱
● 英文名稱:Aversion to Hea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陰虛證、實熱證
● 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 感覺怕熱的表現。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惡熱是一種自覺怕熱的癥狀。
● 問寒熱屬於中醫問診的必不可少內容之一。
● 寒與熱是臨床最常見癥狀,通過詢問病人的怕冷與發熱的情況,可以辨別病變的性質和陰陽盛衰的變化。寒為陰征,熱為陽象,寒熱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應。
● 惡熱一般是指患者機體出現發熱而怕熱的癥狀。是中醫理論熱證中的基本表現,熱證包括表熱、里熱、虛熱、實熱等,雖然各類熱證的表現有所差異不盡相同,但較為常見的都是惡熱喜冷,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臉色潮紅,煩躁不安,痰黃涕濃,大便乾結,同時可能出現紅色苔、黃苔、燥苔等。
● 陰虛證:惡熱,以手足心為甚。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夜間盜汗、虛煩失眠、口鼻乾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大便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 實熱證:《雜病廣要》有云:“惡熱固為陰氣之虛,而胃中有實火者,亦有惡熱之證”。臨床可見壯熱煩躁,胸痛痰黃、腹痛拒按,面紅目赤,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滑實等。
● 《壽世保元》中載:“惡熱非熱,明是虛症。《經》曰:陰虛則發熱。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淫慾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當作陰虛火動治之”。
● 惡熱是外感熱病、陰虛內熱及胃火亢盛的主證之一,形成原因主要有陰虛證和實熱證兩大類。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