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洞

陶公洞

陶公洞被道家譽為“天下第十二福地”,位於大若岩山腳下,是一大型天然岩洞。洞高56米,寬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

陶公洞呈螺旋狀生成於山體中央,四周岩石環繞,湖水清澈見底,氣溫冬暖夏涼。

景點簡介


“洞內晦明,隨雲變幻,雲歸則暗,雲散則明。”洞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有三間觀音閣,講經壇可納數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鐘鼓樓、廂房及僧廚。洞內南側,一條56級石梯通向上層“天台”。天台後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閣。神龕右下側一罐狀“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內南側岩壁上有二條形長洞,謂之流米洞和白鯗洞。夜間燈燭輝映,洞壁白石,或似游雲,或若鱗片,昏明異象,遠近殊色。洞口絕壁上山溜滴珠,灑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正是“懸崖滴水晴疑雨,涼氣襲人夏似秋”。

歷史沿革


陶公洞
陶公洞
陶公洞歷史悠久,二千年前,後漢甘露年間,道士傅隱遙曾隱居於此;三國時有道士王玄貞在此修鍊;南朝齊梁年間,被稱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隱此撰《真誥》一書。洞內殿宇始建於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宋、明、清曾陸續修建。這裡香火旺盛,遊人如雲,每年農曆8月初至9月9日,是為香期,燒香拜佛者日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