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青春

日本的青春

導徠演:主演:星座:

目錄

正文


名稱 日本的青春
外文名稱 Hymn to a Tired Man
更多外文片名: Nihon no seishun
導演:小林正樹 Masaki Kobayashi
編劇:
遠藤周作 Shusaku Endo ....novel
廣澤榮 Sakae Hirosawa
主演:
新珠三千代 Michiyo Aratama
藤田真Makoto Fujita
黑澤年男 Toshio Kurosawa ....Zensaku's son
奈良岡朋子Tomoko Naraoka ....Zensaku's wife
徠酒井和歌子 Wakako Sakai
佐藤慶 Kei Sato ....Suzuki
製作人 Produced by:
佐藤一郎Ichirô Satô ....producer
佐藤正之 Masayuki Sato ....producer
椎野英之 Hideyuki Shiino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武滿徹 Tôru Takemitsu
攝影 Cinematography:岡崎宏三 Kozo Okazaki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小島基司 Motoji Kojima
國家/地區:日本
上映 1968年
劇情
向坂善作和大野是好朋友,在二戰期間他們曾同時喜歡過房東的女兒芳子。大野應徵上了戰場,再也沒有能夠回來。不久以後善作也到了部隊,在內地的一座俘虜收容所任職。由於看到一個極度飢餓的美國士兵偷米充饑卻沒有採取果斷的措施,善作被上司鈴木中尉用竹鞭打傷了左耳。戰後的善作變成了一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經營著一家專利事物所。一天善作碰到了過去的情人芳子,並主動設法幫助她完成其亡夫留下的事業。他萬萬沒有想到...
幕後花絮
影片是一部著力探索人生的電影。從青春這一人生的重要環節著眼,通過對主人公向坂善作和他周圍的幾個平常人在二戰前後的經歷的細膩描繪,充分展示了在戰爭時期度過青春的一代人的生活的艱辛和對前途命運的迷茫。可以看出,影片具有從日本內部進行檢討的強烈意識。導演通過作者的畫外音,把跨越不同時代的劇情聯繫起來,與主人公的表演渾然一體,整體結構和情節安排都獨具匠心。影片曾獲1968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七名。
導演生平
生於1916年 2月14日,日本
星座:水瓶座
生於北海道小樽市。曾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是著名演員田中絹代的堂弟。1941年入松竹電影公司任助理導演。據說當時是通過田中絹代的關係免試進入的。1942年被征入伍﹐1946年歸國﹐繼續在松竹公司任助理導演﹐師事木下惠介。1953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兒子的青春》。1955年攝製的《我買你》進入當年日本10部優秀影片的行列,1959年-1961,小林正樹拍攝了五味川純平的長篇小說《做人的條件》共6部作品,總長9小時38分鐘。《做人的條件》通過對一個知識分子的命運的描繪﹐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行和日本軍隊中的醜惡現象﹐具有強烈的反戰思想。獲得196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聖喬治獎。1962年的根據滝口康彥《異聞浪人記》改編的電影《切腹》描寫了個人反抗封建倫理道德的悲劇,獲得196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75年拍攝了《化石》,使小林正樹獲得了1975年度《電影旬報》評選的電影導演獎。1983年執導的《東京裁判》是其近年較重要的作品﹐影片使用了大量紀錄片鏡頭。1985年已是病榻上的小林創辦了“田中絹代賞”,用以表彰對日本影壇有突出貢獻的女演員,以來緬懷堂姐田中絹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