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桂林鎮的結果 展開

桂林鎮

重慶市潼南縣桂林鎮

桂林鎮為一地名,在我國重慶市、安徽省以及河南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鄉鎮簡介


桂林街道辦事處位於潼南縣西北,由原桂林鎮與梓潼鎮東風片區合併組成。是潼南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桂林街道辦事處東與梓潼街道辦事處為鄰,南與雙江鎮相接,西與玉溪鎮相連,北與群力鎮接壤,幅員面積80.387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2個社區,134個合作社,耕地面積29316畝,總戶數16034戶,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萬餘人。

經濟發展


2006年桂林街道國民生產總值達5.9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150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5000元。

鄉鎮企業


轄內有:化工廠3家,其中萬利來化工、新華化工屬國家中型二級企業,民豐集團屬國家一級企業(2008年正式投產,工業總產值達到20多億元),中小企業有綠色食品廠1家,加工廠2家,酒廠2家,木廠1家,紙廠1家,礦石廠3家,磚廠3家,預製場5家,加油站1個,養殖場1個,經濟開發有限公司2家,蔬菜營銷公司1家。

產業結構


桂林農業優勢明顯,具有無公害蔬菜、雜交水稻、油菜、玉米、柑桔等優質農產品。其中,無公害蔬菜是桂林農業的綠色品牌,1991年,桂林建成重慶市第一個無公害蔬菜,2000年桂林蔬菜基地成為全國無公害蔬菜重點示範基地,2004年,桂綠牌辣椒、蕃茄、冬瓜、苦瓜、黃瓜、蘿蔔6個蔬菜產品,通過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農業部授予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專用標識。除此之處,在有條件的村社,桂林逐步規模發展生豬、奶牛、山雞、鴨、魚、蘑菇等。
2006年,全街道工業生產總值達到 4.8億元,全街道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 0.8億元。

基礎設施


境內交通便利,渝遂快速鐵路、渝遂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潼(潼南)——古(古溪)路,玉(玉溪)——潼(潼南)路貫通縣城,村道網路已基本建成。

自然資源


桂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的特點。沖積壩土地肥沃屬中性,水資源豐富,適合蔬菜、水稻、小麥、油菜的生長,坡地適合紅苕、玉米的生長,是富饒的“魚米之鄉”。

社會事業


境內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9所,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站15個,信用社2個,加油站1個。全縣多家市屬下派單位及縣直企事業單位在轄內駐地辦公。境內已全部開通光纖電視、程式控制電話。

發展思路


桂林街道辦事處將以建制調整為契機,緊緊圍繞把潼南建設成為重慶西大門,山城後花園的全新目標,抓住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開通的歷史機遇,推進桂林街道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繼續做大做強綠色蔬菜基地品牌。目前,桂林蔬菜基地總面積已達1.6萬畝,常年種植面積4萬畝,總產量12萬噸,呈現出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桂林蔬菜基地已成為潼南在外的一塊金字招牌,規劃五年內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產量達到30萬噸。要進一步發揮“土地特別適宜,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繼續做大做強蔬菜品牌。擴大基地規模,提升品種檔次,加快現代銷售網路體系建設,延伸產業鏈,實施精深加工,開發凍干蔬菜、脫水蔬菜、蔬菜汁飲料,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大力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推出綠色旅遊片,著力豐富蔬菜基地的綠色文化底蘊。與潼南“紅、古、佛”三色文化一道精心包裝,逐步推進,營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氛圍。加大宣傳力度,把綠色蔬菜品牌和蔬菜觀光農業推介出去,吸引成渝兩地市民前來旅遊觀光、休閑,充分展示菜都魅力。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商貿流通建設,壯大新城經濟實力。加強城市功能配套設施建設,合理布局醫院、學校、超市、商業廣場、農貿市場建設,為居民醫療保健、購物、子女入學、參加社區文化活動實現便利。構築起江北新城功能配套促進人氣興旺,人氣興旺推動商業繁榮的良好格局。切實做好工業開發區建設,打造一流的軟環境。牢固樹立政府大服務意識,竭誠為園區企業服好務,協助轄內各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積極引進外來企業落戶開發區,以工業鏈璉帶動商貿流通,拉動就業和擴大消費市場,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