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術

漢語詞語

自衛術是一種徒手搏擊術,是中國武術攻防格鬥技術的一種形式。目的是為了制妥對主保護自己,技擊方法有踢、打、摔、拿。現已發展出了多種形式,如女子防身術、擒拿術等。

簡介


它主要運用踢、打、摔、拿等武術技擊方法,以制妥對主保護自己為目的,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使用。

起源


自衛術是人類在與大自然鬥爭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老古代軍事技能的發展而繼續形成的搏擊技巧。
商周時代頻繁的軍事爭鬥促進了攻防技術的提高和發展。《詩經。小雅。巧言》記載:“無拳無勇,職為亂階。”這說明當時社會是非常鼓勵人們有拳有勇的。
春秋戰國時期“相搏”已較為普遍,攻防格鬥技術被人們所重視。為了使武藝得以交流,每年春秋兩季,天下武藝高手都要雲集在一起進行較量。並且當時提倡士兵通過練習搏鬥技術來增強體質。
秦漢時期,防身自衛術被稱作撥亂手搏,比賽形式較為正規,武術攻防格鬥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漢代手搏也叫“棄”、“卞”。
擂台競技在唐代更加廣泛,手搏、角抵備受重視,比賽幾乎形成制度。
到宋代,手搏作為強身健體、活動筋骨的主要手段,在民間廣為流行。
清代出現了許多民間練武團體,如“社”、“館”等組織,各館之間經常比武較量,切磋武藝,所以“打擂”在民間廣為流行。

傳播


新中國成立后,自衛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繼承已有招式的基礎上,自衛術把武術中各種適合實踐應用的抬法公離出來,經過摘編、加工、提練、創造和完善,成為了一個個散招,具備簡單、實用。易記和易學。通過媒體的傳播,自衛術更加貼近大眾。

發展趨勢


自衛術練習的運動量適中,老少皆宜,長期堅持不但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柔韌性與靈敏性,因此深受人們的歡迎,現今已經成為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