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張捷,男,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政府科研部門和企業(Shell, USGS, Blackhawk Geometrics)從事地球物理成像科研與應用,並於1998年創建美國GeoTomo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張捷在地震學、地球物理成像和醫療技術方面取得進步,2020年2月7日,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 1992-1996,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物理學,博士。
• 1989-1991,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地球物理學,碩士。
• 1986-1989,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經濟管理系,碩士。
• 1981-198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地球物理學,學士。
• 1981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工作經歷

讀書學習期間以及畢業之後,曾在美國政府科研部門和企業(Shell, USGS, Blackhawk Geometrics)從事地球物理成像科研與應用,並於1998年創建美國GeoTomo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自2009年起,張捷教授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從事勘探地球物理教學與科研。 2011年1月攜家人回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工作。
張捷在地震學、地球物理成像和醫療技術方面取得進步,2020年2月7日,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頒獎機構
1994年美國總統頒發的新星獎(STAR Award)
 1995年南極獎(Antarctic Service Award)美國國家基金委(NSF)
1996年南極探險勳章(Antarctica Expedition Medal)義大利國家南極委員會(PNRA)
2015年Outstanding Educator Award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
2015年2015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第一名美國商業月刊《Fast Company》中文版評選
2015年Reginald Fessenden Award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

主要成就


教學經歷
• 2012年,發起了首屆STANFORD-USTC-MIT (SUM)夏令營,並擔任首屆夏令營負責人,並推動三所學校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互派訪問學生、在對方學校從事科研項目和在對方學校教授課程等)。 [21-26]
• 2011年回國后,組織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和交叉學科合作,創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交叉學科科研團隊團隊在2011年-2015年這四年裡發表了50餘篇學術論文,課題組有8位研究生先後在國際學生知識競賽和學術論文評比中獲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GP15217 – Near-Surface Geophysical Imaging。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GP15200 - 地球科學前沿講座。
• 麻省理工學院:12.571 – Near-Surface Geophysical Imaging。
• 斯坦福大學:GEOPHYS 242 – Near-Surface Geophysical Imaging。
科研領域
• 近地表地球物理(Near Surface Geophysics)
• 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 聯合反演(Joint Inversion)
• 地震實時監測(Real-time Earthquake Monitoring)
學術成就
1.地球的近地表500米之內常出現極其複雜的地質構造,因而嚴重地影響地球深部構造成像和準確探測石油儲量。美國國康菲石油公司資深科學家朱憲懷博士提出了用人工地震潛行波做層析成像的理論方法來解決複雜近地表成像問題,並用實際數據得到了驗證;張捷教授將近地表層析成像的方法擴展到所有類型地震波, 並能高效率地解決非線性成像問題。兩人共同創立並完善了石油勘探地球物理領域的地球近地表地震層析成像(CT)理論和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石油勘探工業面臨的一系列複雜近地表成像難題。該方法很快實現了產業化,目前已成為全球石油勘探工業的標準成像技術。兩人也因此在第82屆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年會頒獎儀式上共同榮獲2012年Reginald Fessenden科技成就獎。
2.張捷教授領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交叉學科科研團隊利用網際網路快速搜索技術,預先建立地震資料庫,通過快速搜索最佳匹配地震圖,實現了在收到地震數據后1秒鐘內同時確定地震位置、震級和震源機制,在地震預警與速報領域,實現了革命化的突破,建立了世界領先水平。該研究成果以”Real-time monitoring earthquakes using a search engine method”為題發表在12月4日出版的《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訊》上 [Nature Communications. 5:5664 doi:10.1038/ncomms6664 (2014)],張捷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這項技術的應用,可能給震中附近地區10到30秒的預警時間,大幅度地降低地震災害對人類的威脅。 《自然通訊》評審專家稱讚這個跨學科的地震速報解決方案是"極其卓越的","為地震實時監測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這項技術已在41個國家申請了技術發明專利,日本現已批准了專利申請。中國地震局已經與該團隊建立合作,針對該技術在國家台網的實施,設立了地震行業科研專項。此外,用計算機快速搜索技術解決地球物理問題也開闢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張捷教授課題組應用這些新的理論方法解決了電磁成像,地震成像,頁岩氣開發等一些前沿科學問題,並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

社會活動


任職經歷

• 2015-2017: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執行副主席。
• 2011-2015:SEG中國指導委員會主席。
• 2011-2015:MIT客訪指導委員會委員。
• 2010-2015: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會(SEG)全球運營董事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