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蓮花池
中國十大園林之一
古蓮花池,原名雪香園,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區中心,始建於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 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7900平方米。
古蓮花池是集園林、行宮、書院為一體, 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 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以水為勝,因荷得名。 園林內主要有春午坡、濯錦亭、篇留洞、觀瀾亭、綠野梯橋、紅棗坡、藻泳廳、君子長生館、水東樓等古建築,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各景點有機組合在一起,保持了古蓮花池小巧玲瓏、漪碧涵虛的風格。 園景布局嚴謹,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2001年6月25日,古蓮花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時任保州(今保定)等處都元帥的張柔率部重建保州城,重建保州城實際設計者是營造工程家毛正卿,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前修成。 將保州城西一畝泉、雞矩泉引入城內,在流水必經處,建立四座園林:西曰種香,北曰芳潤,南曰雪香,東曰壽春,雪香園即為古蓮花池的前身。
元太宗八年(1236年),賈輔便在雪香園北鄰的宅第里修建萬卷樓,珍藏其從各地收集的遺書。
元定宗四年(1249年)夏,張柔部下喬維忠的次子喬德玉在雪香園中的臨漪亭上舉行宴會,特請郝經作文記勝,郝氏遂即興而發,寫下了流傳至今的《臨漪亭記略》一文。這是有關古蓮花池最早的記載,從中可窺雪香園始建之初的概況。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保定發生大地震,其破壞程度較嚴重,“雪香園”等園囿建築“盡皆廢毀”。但由於雪香園池水深而不涸,因而保存了下來。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元朝滅亡為止,雪香園也沒有重修的記載。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安徽巢縣人張烈文任保定知府,出官費加以修復古蓮花池:池中畜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在古蓮花池北清除了一些住房,修築圍牆,開闢門戶,在古蓮花池正北傍岸依照原樣重建了“臨漪亭”,到明隆慶元年(1567年)竣工。
明萬曆四年(1576年),保定知府張振先對古蓮花池加以維修。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又在原古蓮花池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收買民房,將其拆除改建為北連府署大街,南達池岸,寬可容車的甬道。當時,由甬道往西是理刑廳,再往西是臨漪亭。夾岸新構堂、榭、廊、廡、庖廚、庇舟水廬等園林建築物。這些工程的告成,使古蓮花池基本上恢復了初建時所具有的瀟湘情趣,並以“蓮漪夏艷”的稱號列為保定古城八景之一。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古蓮花池增置賓館。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任直隸總督李衛創辦“直隸書院”,址選在古蓮花池。李衛責成徐德泰負責在古蓮花池西北部“因舊起廢”,修建書院,同時又在古蓮花池東南紅棗坡一帶劃出約0.35公頃的地方,築起圍牆,名叫“南園”。在南園建廳堂五間、瓦舍三間和一所涼亭,作為書院的別館,專供學生們在此自學和研討之用。書院於雍正十一年九月建成,因地取名為“蓮池書院”(又稱“直隸書院”、“保定書院”)。
清乾隆十年(1745年),古蓮花池賓館擴建為行宮。乾隆、嘉慶、光緒三朝帝后均來此駐蹕巡幸。乾隆皇帝先後6次來此游賞,古蓮花池也因此宏規大起。乾隆、嘉慶在這裡召見直隸都憲大員時所賜“御書明職”詩及君臣蓮池即景吟誦唱和的詩文,仍有不少尚可見於園中的碑碣之上。
經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次大規模的整建和重修后,古蓮花池中增添了大量的古玩、奇珍、異寶、名人字畫、湖船等,組成了蓮池十二景:春午坡、花南研北草堂、萬卷樓、高芬閣、笠亭、鶴柴、蕊幢精舍、藻泳樓、篇留洞、繹堂、寒綠軒、含滄亭。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將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顏真卿《千福碑》、懷素《自敘帖》、米芾《虹縣詩》、趙孟頫《蜀山圖歌》、董其昌《雲隱山房題記》、《書李白詩》等七種真跡和舊帖,鐫刻在38方石頭上,定名為《蓮池書院法帖》,贈送給蓮池書院,為蓮池碑刻的發端。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道光皇帝下詔裁撤行宮,將古蓮花池行宮復改為賓館。在池南寬廣處擴修繹堂,開闢“校閱五營兵技”的校場。
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鎮壓捻軍起義,統治者彈冠相慶,署理直隸總督的官文,特令駐保練軍頭目唐訓方率軍大修古蓮花池。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直隸布政使陳寶箴為慈禧太后誕辰獻媚,撥巨額庫銀修葺古蓮花池,以使園中“山石、林泉、亭榭、台閣煥然一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0月12日,英、法、德、意四國軍隊包圍保定,10月15日,四國侵略軍將古蓮花池古園珍貴文物也被劫掠一空,亭、台、樓、閣盡化灰燼。據《清苑縣誌》記載,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夏天侵略軍撤走,園內仍是一片斷磚殘瓦。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秋,袁世凱繼李鴻章任直隸總督,下令將永寧寺(今保定市第二中學)改建為行宮,重修古蓮花池作為行宮御苑,又將行宮以北民房拆除,築一條直通蓮池的“御路”(即今菊衚衕)。為了在永寧寺行宮池塘種荷,又在御路地下修築了一條暗溝以引蓮池之水。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省官員將藻泳樓改為單層藻泳廳,寒綠軒僅建五間平房,高芬閣改為一小問的高芬軒,花南研北草堂、萬卷樓、哀詠亭、奎畫樓、蕊藏精舍、繹堂、夏道迥廊等具有較高工藝水平的園林建築,都不復存在。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古蓮花池毀后重建工程竣工。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蓮池書院改稱“校士館”、“文學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停辦。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直隸布政使下令將古蓮花池稍加整修,對外開放為“公園”。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盧靖任直隸提學使,重新把古蓮花池建成讀書治學之所,籌集款項在過去的鹿柴處蓋起一座四十二間的雙層圖書館樓,對外開放閱覽。這是直隸省省立最早的圖書館。
民國五年(1916年),直隸督軍曹錕駐軍保定,古蓮花池經水災重修之後,曹氏兄弟假借“保存文物,光大名區”的名義,在民間大肆搜刮文物古玩、花木湖石置放園中。
民國九年(1920年),“蓮池公園”改名為“古蓮花池”,時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親書“古蓮花池”橫匾懸掛在二門過道中,古蓮花池一時幾乎為曹氏獨佔。
民國十三年(1924年),直系戰爭失敗后,曹氏兄弟把古蓮花池的文物珍寶再度席捲一空,運回天津租界,供其無度的揮霍,這些文物後來大多被盜賣到國外。
民國二十年(1931年),河北省長王樹常倡議重修古蓮花池,前任省長商震率先捐資5000元,經3個月完工,整個工程僅花費11000元,但只是修修補補,沒有多大效益。
自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保定淪陷起,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的十餘年中,在日偽、國民黨的統治下,古蓮花池無人整修,至解放前夕已是山倒池淤的破敗景象。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保定市解放,市政府在古蓮花池成立“民眾教育館”,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和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掃盲工作。
1951年,保定市正式設置“蓮池文化館”,統一管理圖書、博物、宣傳和園藝等項工作,凡屬蓮池一切興革,統歸文化館負責。修葺城垣、橋樑,油漆彩繪古建築,在池南開闢了遊藝場,又在藻泳廳東面建了兒童體育場。
在建國初期,由於對保護文物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曾拆除了藏經樓、煨芋室和戲樓等一批古建築物,改建為新式辦公大樓和文物庫樓。這一改動,破壞了園林布局的和諧。文物庫樓南部原有佔地近1公頃的松鶴園,是行宮時期擴修的一個別園,也都被外單位划占,再加上以後的年削月割,使這座古典園林面積僅剩2公頃。
1963年,保定市特大水災,使園中一些古建築物受到了嚴重損壞,西小院、古蓮花池西門等多處倒塌,水心亭發生傾斜。政府重新組建“蓮池管理處”,加強對蓮池的保護工作;開始較大規模的修復工作;清挖了湖底和排水溝;自尋石料砌成了長130米、高2米的湖坡,又巧置園景,堆起了三座青石假山、二座太湖石山、一座奇石山,所用石料達1000立方米;栽油松、柏樹、沙棗、槐樹、銀杏、龍爪槐、羅漢松、垂柳、白楊、青桐等達550多株。
1965年,保定市政府重建西小院,開設閱覽室,重修古蓮花池大門,把原來的小過堂門改為民族古典式大門,並由河北農業大學移來兩座石獅,對放門前,使之成為蓮池一景。翻修濯錦亭,對其餘的古建築全部加以油漆彩繪。園中還栽培了紋竹,修建了花圃。
1966年,蓮池管理處主任蔣寶田等老同志採用各種形式將凡是有可能受到衝擊的文物保護起來。
1967年,蓮池管理處重修“水心亭”,加固了亭基,增高了亭身。以後又陸續新建瓦房28間,修橋4座,新建走廊44間,翻修半壁廊4間、亭子5座、響琴榭3間,鋪築了環繞池岸的石子甬路800多米,安裝了玉蘭花燈10架。
1975年,蓮池管理處在春午坡和濯錦亭之間修建一座牌樓,書法家黃綺揮筆題額;又翻修了君子長生館,增大跨度2.5米;重修宛虹橋,橋身通體皆用漢白玉石料。
2000年,保定市委市政府決定按清代時期規模重修古蓮花池。
2002年7月,古蓮花池閉門謝客進入施工階段,至2005年間,古蓮花池進行了大規模的復原修繕工程,恢復了蓮池行宮“十二景”中的花南研北草堂、萬卷樓、高芬閣、含滄亭;重修了東西碑廊、宛虹亭、篇留洞;改建了宸翰院、金公殉難碑廊、枚廊;油飾、彩繪了正門、牌樓、水東樓等。
2005年7月25日,包括國家文物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在內的專家組,再次對修繕一新的古蓮花池進行了評審,從木結構到屋面的磚瓦、牆、油漆彩畫等各項指標,均符合文物古建築修繕標準,是一項成功的古建保護維修工程。
2008年,保定市再次動工對古蓮花池進行修繕,修復了西小院,建起了響琴榭,並在多方論證后,拆除了原博物館樓,對蕊幢精舍和繹堂進行恢復。
2009年5月1日,古蓮花池新增維修部分開始對遊人開放。
古蓮花池,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7900平方米。 古蓮花池中部以水池為主,建築布局在水池四周,形成面向中心的態勢。園內各景點主要採用的是“集錦式”布置,面向主體空間的水面,整體布局採用不對稱的技法,錯落有序。
古蓮花池以中心島為界分為南北兩塘,蜿蜒曲折的東西二渠將兩塘溝通一體。南塘呈半月形,外圍峭壁環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規則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楊柳垂絲。古蓮花池中堆疊了多座假山,形成全園的重點。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古蓮花池入口為假山影壁,即春午坡,兩側為長廊,轉過春午坡,至濯錦亭路線分東西兩路,主要景區都布置在西路,沿西環路依次經過花南研北草堂、萬卷樓,到高芬閣,可繼續沿西路前行至君子長生館、鶴柴、蕊幢精舍,也可過曲橋到達中部宛虹亭,過宛虹橋到達南部景區;東路則沿東岸(水東樓、含滄亭、篇留洞)到達南部景區。
古蓮花池是集園林、行宮、書院為一體, 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 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以水為勝,因荷得名。以水為中心,以山為重點,以山引水、以水襯山,山水緊密結合。建築布局主次分明、疏密相間,建築美與自然美形成對比。
古蓮花池
● 綜述
古蓮花池現存景點包括春午坡、濯錦亭、篇留洞、觀瀾亭、綠野梯橋、紅棗坡、藻泳廳、水心亭、君子長生館、西小院、響琴澗、直隸圖書館、水東樓、高芬軒等,各景點各具特色,有機組合在一起,保持了古蓮花池小巧玲瓏、漪碧涵虛的風格。
● 牌樓
古蓮花池牌樓,坐南朝北,歇山式建築,是一座三門四柱的彩繪牌樓,高約10米,朱漆彩繪,門上懸掛民國年間大總統徐勝昌書“古蓮花池”大字橫匾,門前石獅雄踞左右。 兩側欄額的題詞“滌翠“與“搖紅”,狀寫本園“茂樹蔥鬱,異卉芬蒨”的景色。背面,枋心籀書“蓮漪夏艷”四字,是對本園夏季景觀的精妙概括,是昔日“保定八景”景名之一;兩側欄額的題詞“蜺帶“與“霞衣“,是對北塘主要景觀宛虹橋和滿池荷花的讚美。牌樓上的題字,是當代書法家黃綺的手筆。
● 春午坡
春午坡,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位於古蓮花池正門之首,像座雕花彩屏,將園內美景盡掩其後。當時春午坡由兩列相對的假山構成,中間是曲折的峽谷。春午坡上雜植牡丹,春季,牡丹花盛開,蒸彩如雲,排紅一片,正如蘇東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詩所詠的“午景發穠艷,一笑當及時”,因此命名為“春午坡”,沿用至今。春午坡是由太湖石和本地山石組成的一座坡狀假山,有石蹬可達頂端,南坡正中嵌有“春午坡”三字刻石,左右有清乾隆皇帝即景題詠的四塊石竭。
● 觀瀾亭
觀瀾亭位於篇留洞假山山頂,是一座四角小亭,此處原是蓮池十二景中的濼淯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燒毀,修復時改為現狀並改現亭名。 所懸“觀瀾”二字匾額是清代直隸總督楊士驤書寫的。 觀瀾亭
● 濯錦亭
濯錦亭,位於北塘的東北角上,春午坡西南瀕水處,是一座紅柱擎托、飛檐微翹的古亭。四角重檐攢尖頂。周圍柳蔭濃蔽,南面臨水,是夏日觀賞荷景的好處所。相傳此亭建於元代,園主人喬維忠的侍女常在此間浣紗,時人因此摘取唐代詩人杜甫《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詩“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河陽縣裡雖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末句的頭二字為之命名。“濯錦”又暗喻荷花,與此處北塘實景切合。
● 花南研北草堂
花南研北草堂,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位於濯錦亭西北。這是一組平房,硬山布瓦頂。正中三間是花南研北草堂。“花南研(硯)北”,是形容這裡適於賞景著述。左邊的屋子叫“重閬之居”,意思是幽深的神仙住所。右邊的屋子叫“因樹軒”,借用東漢申屠蟠終身不仕,“因樹為屋”的故事,比喻此處是適於隱居之所。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花南研北草堂》中讚歎說:別有平台宛轉廊,緋桃綠柳艷韶光。若雲不羨清幽好,何必顏堂曰草堂。 花南研北草堂
● 萬卷樓
萬卷樓,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在花南研北草堂西北。南向五楹,高二層。樓前臨北塘,岸邊“壽藤二株,蟉曲倚架,花時彌覆如設紫絲步障”(見方觀承《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萬卷樓》)。樓名沿用元代賈輔藏書樓的名稱。賈輔在元太宗八年(1236年)建成萬卷樓,將圖書分為九類,貯於樓中。清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萬卷樓》中讚歎說:郝經賈輔跡猶著,九等五車事匪奇。咨爾於中枕葄者,尊聞要在勉行知。
光緒年間,樓上藏書達三萬多卷,樓下為書院學生觀書之所。樓前瓦屋三間,開設學古堂,講授古學,人稱“北方桐城文派“。 萬卷樓
● 高芬閣
高芬閣,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位於北塘北岸正中,南與藻泳樓相望。歇山頂,高兩層,四周有廊道。南側有平台伸向水中,便於賞荷。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高芬閣》中描述說:“每當風清月曉,翠盤擎露,紅萼卷涼,襟袖之間,別饒肅爽。”因此借用《晉書·郗鑒傳》贊語“高芬遠映“的詞句來讚美荷花。清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高芬閣》中讚歎說:延樓連屬貯羲文,相映罘罳瑞色氳。那更名言藉司馬,早應此閣號高芬。 高芬閣
● 鶴柴
鶴柴,鶴柴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位於君子長生館之西。原為養鶴的地方。有一座六角攢尖亭,名“鳥隅”,四周有廊。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鶴柴》中描寫道:“高槐疏柳,白石蒼苔,仙客羽衣,翩躚其下,佇輕鯈於春水,警涼露於秋宵,故是幽禽之勝宅也。”清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鶴柴》中寫道:只宜古柏堪為柴,也許潛魚可結鄰。不必禽經征故事,九皋深意緬風人。
● 篇留洞
濯錦亭南行,過含滄橋,有座危岩聳立、怪石嶙峋的假山,山內有石洞相通,洞內有清乾隆皇帝吟詩刻石。前人據蘇東坡“清篇留決谷”句意境,定名為篇留洞。該景由假山、山刁、古亭組成一完整的景觀。篇留洞有三個洞口供遊人出入,可直達山頂。
● 藻泳樓
藻泳樓,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在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與北岸的萬卷樓相望。二層歇山頂,高約13米,兩層都有迴廊環護。前面有假山高聳,後面與左右有芳沼環繞。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藻泳樓》中描寫道:“嘉木扶疏以映階,靈石偎佹以延牖。當夫春波既演,憑高綴賞,自覺魚鳥咸來親人,詠在藻之雅篇,洵鳧鷖之足樂也。”
樓名“藻泳”,是因為樓后南塘中的綠藻在水中漂游。“藻漾波心致可憑”(見乾隆皇帝《蓮池雜詠》),這是寫初春時節南塘中的“藻泳”;“樓頭動藻影”(見方觀承《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藻泳樓》),這是寫夏天樓頭閃動的“藻影“。由此看來,樓名“藻泳”,貼近自然而令人親切。清乾隆皇帝在《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藻泳樓》中讚歎說:波漾風行鏡里披,青蒲白芷畫中猗。朱欄小憑知魚樂,正是濠梁春水時。
藻泳樓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曾遭四國聯軍焚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為“藻詠廳”(單層),1951年曾改稱“康樂廳”,又複名“藻詠廳”。現藻泳樓是2002—2005年按行宮時期的形制重建的。 藻泳樓
● 綠野梯橋
綠野梯橋,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位於篇留洞西南,跨於南塘之東溝上,南北走向,是一座三孔漢白玉橋。橋身長9.65米,寬2.65米,用漢白玉砌成,修整瑩潔,下有三拱。此橋建於元代,雖經多次維修,但仍保持著元代風格,主拱頂端的吸水獸頭造型古樸渾厚,刀法粗獷簡練。 欄桿上的凈瓶蓮葉透雕是解放后修葺時的新裝飾。橋名取自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私家園林,據新舊《唐書·裴度傳》記載,裴度晚年在洛陽午橋建的別墅叫“綠野堂”,他在集賢里府邸園林中有“梯橋”。
● 紅棗坡
紅棗坡位於綠野梯橋南,為一座土石相間的假山,因山上遍植紅棗而得名。坡頂六幢亭高高聳立山巔。亭為三面虛敞、一面成壁的四角形,壁間嵌有黃彭年、黃國煊父子修亭石刻一方,亭內存有遼、金、元時期陀羅尼經石柱六幢,故名六幢亭。紅棗坡上遍植棗樹,間以松柏、槐榆等樹木。
● 藻泳廳
藻泳廳位於綠野梯橋西,坐南朝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其廊、檻、窗,門的式樣,仍保持了蓮花池十二景藻泳樓的風格。門前甫道兩旁松柏蒼翠、一對鐵獅雄踞左右,甫道盡頭瀕北塘南岸聳立太湖石假山一座。
● 水心亭
水心亭,又名臨漪亭,位於北塘中央,建在水中石砌的台基上,高約三丈,八角雙層重稽攢尖頂,攢金柱間裝修隔扇門窗,亭南是凌空飛架的宛虹橋,亭北是銜亭接岸的五孔曲橋。 水心亭
● 君子長生館
北塘西岸瀕水處是君子長生館,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前有抱廈三間,抱廈之外有平台建於水上,兩側建有相互對稱的配房,南為小方壺,北為小蓬萊。行宮時期,這裡原是十二景之一鶴柴內的課榮書舫,同治年間,《徽輔通志》編修局設此,當時發現在一墨跡磚刻拓片上有“君子長生”四字,眾編修一致同意,將課榮書舫改名為君子長生館。
● 西小院
西小院位於君子長生館南,是“門間院”,院內有坐南朝北帶廊檐的平房六間,東、西、北三面龐廊環護,西廊和北廊的牆壁上嵌有微雕歷史書畫精品,是20世紀80年代建造。
● 響琴澗
響琴澗位於君子長生館北,是一畝泉水流入園內緊連池塘的一段壕澗,其造型似一把平放的頭西尾東的“古箏”。在古箏的頭部,響琴榭跨築其上,榭頂造型似一架揚琴。尾部築似豎弦琴的石橋,橫架於澗塘連接處。塗澗底部西高東低,形成流水落差,澗內散置礁石,流水擊石如撥動琴弦。
圖詠
古蓮花池行宮時代的十二景現在大部分都已不復存在,但是它留下了文人墨客、帝王官僚們大量的詩賦題詠和工筆圖繪。
● 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
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繪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時直隸總督方觀承將蓮池景物分為十二組,繪圖十二幅,每圖配以圖解和圖贊,各圖贊均有方觀承五言古詩一首和時任蓮池書院院長的張敘的七言絕句一首。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乾隆於每幅景圖的後面各題詩一首,時名為《保定名勝圖詠》,成為保定名勝的標誌。現在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被定為善本孤本。
● 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
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為清同治時蓮池書院院長黃彭年夫人劉氏所繪,該圖是紙地彩繪,共十二幅,是按照乾隆時《保定名勝圖詠》重繪的,圖景布局完全一樣,但為工筆彩繪,色彩明麗,線條較為纖細、靈秀。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宮苑園林內建築物明顯增多的時代特徵。此圖現在為保定市蓮池管理處所收藏。
● 古蓮花池全景圖
古蓮花池全景圖繪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的一幅古蓮花池全景圖,絹地彩繪,但是沒有標註繪製者姓名。圖中每景都有黃色標籤標明景物名稱,山水花木、亭榭樓台一目了然。與清乾隆時期的景觀相比較,山水形貌依然如故,建築布局基本相同,但是部分景點已經有明顯不同,園中還增建了一批建築物如:宸翰亭、鹿柴、學古堂等。此圖現在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 慈禧行宮御苑全景圖
清光緒《古蓮花池全景圖》
慈禧行宮御苑全景圖繪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紙地墨繪,工筆白描,方向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雖是慈禧行宮御苑,但與昔日的繁榮景象已經不能再相提並論。此圖現保存在保定市蓮池管理處。
碑刻
古蓮花池現存的碑石,包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國及解放后的作品,從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田琬德政碑》始,至1986年《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止,時間跨度為1240多年,各種碑刻達140多通(方) 。因為古蓮花池曾是清代皇帝的行宮,又是蓮池書院所在地,所以舊藏碑刻中除了《蓮池書院法帖》之外,以清代皇帝的御制碑、御筆詩為最多,其次便是修葺古蓮花池及修建蓮池書院的碑記等等,這是古蓮花池碑刻的基本藏品。 古蓮花池碑刻
● 田碗德政碑
田碗德政碑是古蓮花池園內時代最早、知名度最高的碑刻,屢見於歷史著錄。該碑刻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是易州刺史田碗改任安西都護時,易州士紳為其立的德政碑,由唐代著名書法家蘇靈芝書丹。此碑書體健美,筆法瀟灑流暢,剛柔相濟。
● 大元救賜故順天路達色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銘
大元救賜故順天路達色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銘,簡稱老索神道碑,是1985年由保定頡庄移入古蓮花池保管的,刻於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碑文記載了老索家族四代人從蒙古汗國到元代末年世代為官的情況。老索原是西夏黨項族成員,官居要職,在襄宗時期,率部投降蒙古,曾跟隨成吉思汗西征南討,屢立戰功,升任順天路達魯花赤(順天路治在今保定市古城),其子孫在元代都擔任過重要官職。
● 西夏文經幢
西夏文經幢,1962年由保定市韓庄移入古蓮池內的,刻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幢身為石質八棱狀,上面刻有西夏文陀羅尼經。幢文所記近百個人名中既有漢族姓氏,又有黨項族姓氏,一些黨項人還擔任一定官職。
● 王陽明詩碑
王陽明詩碑,刻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設在保定的浙紹會館修建王陽明祠堂時,孫奇逢的弟子魏蓮陸將珍藏的王陽明草書七絕獻出勒石成碑,立於祠堂內。新中國成立后,移入古蓮花池保護。此碑字大徑尺筆力雄健蒼勁,章法嚴謹,和其詩文交融在一起,堪稱“藝術雙璧”。
● 蓮池書院法帖
蓮池書院法帖是清代直隸總督那彥成將珍藏的墨寶褚遂良《千字文》、顏真卿《千福碑》、懷素《自敘帖》、米芾《虹縣詩》、趙孟頫《蜀山圖歌》、董其昌《雲隱山房題記》、《書李白詩》等六家八種真跡獻出,刊於書院,定名為《蓮池書院法帖》,現存38方石刻嵌於北碑廊粉壁之上。
● 御詩碑
古蓮花池東碑廊內,還存有乾隆、嘉慶、道光皇帝御詩碑七通。主要是皇帝巡幸古蓮花池和蓮池書院時賜給直隸督撫疆臣的詩文,勒石成碑,傳於今世,是研究清史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清代書法藝術有一定參考價值。其它如宋代蔡京詩碑、元代危素撰文的《保定路總管府題名之記》、明代《政訓碑》、清代《保定府題名之記碑》等,都是有一定研究價值的重要文物。
● 師生紀念碑
蓮池書院院長清代著名學者張裕釗及其日本弟子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設在古蓮花池北廊內。
● 大清三藏聖教真經
古蓮花池現存一套完整的《大清三藏聖教真經》,這部書是中國唯一的一套最完整的佛教經書總集。全書共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二百四十卷,是中國佛教經典的稀世珍籍。
名字由來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保定發生了大地震,“雪香園”等園囿建築“盡皆廢毀”,但由於雪香園池水深而不涸,園內池塘中荷花茂盛。 明代以後的志書中都把它隨俗傳記為“蓮花池”。其名稱逐漸演變為——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
歷史人物
張柔(1190—1268年),字德剛,易州定興人。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蒙古軍入侵時,張柔兵敗被擒,率部歸降蒙古軍。在元朝實現亡金滅宋、統一整個中國的戰爭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張柔本人由千戶侯升為萬戶侯、蔡國公,隨後又加封為“汝南王”,成為元朝歷史上顯赫一時的漢族大世侯。
藝文
清代時來敏在《蓮漪夏艷》
“一泓瀲灧絕塵埃,夾岸亭台到影來。
風動紅裝香細送,波搖錦纜鑒初開。
宜晴宜雨堪臨賞,輕暖輕寒足溯洄。
宴罷不知游上谷,幾疑城市有蓬萊。”
傳說軼事
● 水鑒公署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知府查志隆將古園修復后,親自撰寫了一篇記文勒於碑石。文中記敘了他此次重修古蓮花池的情況,他提出要以蓮池湖塘作為一面“水鑒”,來驗證自己度量是否寬宏,志向是否凝定,施政是否清廉,行為是否符合知府正堂上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之意。他同時告誡今後來此宴樂的官吏、僚佐,不要徒事遊玩,也要以此水為鑒,鑒身、鑒心,看是否有負皇恩和蒼生。為了進一步申明他的這一宗旨,又特地令人在甬道上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匾,以便使來者觸景會意,肅然自省;同時也昭示文武官員及郡民上下,保定府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這就是古蓮花池歷史上曾以“水鑒公署”作為別稱的由來。
● 蓮葉托桃
“蓮葉托桃”,是古蓮花池園中亭頂的獨特造型,綠色翻卷的大蓮葉正中,托著一隻大紅桃。傳說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太后扮成村婦,連夜脫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古蓮花池設計了“蓮葉托桃”的亭頂樣式,諧“連夜脫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喪權辱國的醜行。慈禧太后回京路過保定,看到“蓮葉托桃”,惱羞成怒,當即傳旨殺了這位老匠人。
出版書籍
2018年2月9日,由蓮池書院博物館館長柴汝新、中國地質作家協會會員蘇祿煊合作編著的《歷代歌詠古蓮花池詩文精選》日前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收錄散文10篇、詩歌55題139首,均為文學性較強的作品。散文多為各朝關於古蓮花池風貌和歷史的風景記、修建碑記等,詩歌的題材皆與古蓮花池的風物、人物有關。全書作品大體分為詠古蓮花池園林、詠蓮池行宮十二景、詠蓮池書院三類。
古蓮花池繪於清代的4種景圖充分反映了古蓮花池這座行宮御苑鼎盛時期的雅緻景象,不僅可以了解當時園林建設的工程技術、藝術形象和創作思想,也為認識古蓮花池的沿革、演變和興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更為研究中國古代園林建築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古蓮花池園內石刻對研究書法和地方史志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實物價值。
古蓮花池既具有皇家行宮園林的風韻,又融合了中國南北園林建園藝術的風格與精髓,形象地反映了元、明、清各時期園林的時代特徵,造園藝術達到了一種深邃哲理與完美形式的和諧統一。
古蓮花池
2001年6月25日,古蓮花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蓮花池文物保護碑
古蓮花池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西路244號。
8:00—17:30
10元
自駕交通:自駕車沿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津保高速公路均可到達保定,到裕華路即到古蓮花池。
市內交通:保定市內乘1路、4路、8路、12路、35路等公交車在古蓮花池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