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科

有袋目下的一科

袋鼠科(Macropididae),是一類有袋動物,包含袋鼠(英語:kangaroo)、小袋鼠(wallaby)、樹袋鼠(tree-kangaroo)、短尾灰沙袋鼠(Quokka)與小沙袋鼠(pademelon)等。在歐洲人開始在澳洲開墾以前,共有53個袋鼠科物種,如今則有6種已經滅絕;11種大量減少;還有一些是在澳洲原住民抵達後就逐漸滅絕。

種族特徵分佈


袋鼠科
袋鼠科
大袋鼠分佈於澳洲大陸和附近島嶼,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有袋類,其中大赤袋鼠Macropus rufus體重可接近90公斤,大灰袋鼠Macropus giganteus體重也可接近70公斤,它們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袋鼠,並且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大袋鼠是雙足跳躍行走動物的代表,跳躍能力極強,速度很快。袋鼠是一些不同類別小型袋鼠的通稱,種類繁多,分佈廣泛,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以及附近島嶼均有分佈。有些袋鼠與大袋鼠同屬袋鼠,體型和大袋鼠大體相似,類似於小型的大袋鼠。有些袋與大袋鼠體型略有一定的差異,其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體重不到兩公斤。樹袋鼠起源於陸棲的袋鼠,由於適應了樹棲生活,體型習性和陸棲的同類有了一定的差別,體型有些似熊,與其它袋鼠相比,前肢較長而後肢較短,和其它袋鼠一樣,樹袋鼠仍然保留了很強的跳躍能力,可以在樹枝間跳躍很遠的距離。樹袋鼠分佈於主要分佈於新幾內亞及附近島嶼,少數分佈於澳洲東北部,生活於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所有的袋鼠都是植食性動物,其中相對比較原始的成員以嫩葉為食,而比較進步的成員則食草。袋鼠是澳洲主要的大型植食動物,佔據其它大陸上有蹄類的生態地位。

形狀


有袋目的1科。身體的大小差異很大,體長23.5~160厘米;頭小,尾長而被毛,基部變粗;後肢比前肢顯著強大,前肢具5趾,後肢缺第1趾,第2、3趾小,並由皮層連接在一起,第4趾最長,第5趾次之;雌獸都有很發達的袋囊,內有4個乳頭,但通常只有2個有機能。共17屬52種。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

生活習性


本科動物除1個樹棲的屬——樹袋鼠外,都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由於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佔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別的適應: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階段就停止發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后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

分群


①鼠袋鼠,包括5屬,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類群。其中,麝袋鼠屬後足具有發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與後肢接近等長;短鼻袋鼠屬、赤鼠袋鼠屬、荒漠袋鼠屬、長鼻袋鼠屬尾短而裸,能纏繞用以攜帶築巢的樹枝。
②兔袋鼠,包括2屬,即兔袋鼠屬和條紋袋鼠屬,它們能在低草中隱藏並適應跳躍生活,與兔類相似。
③甲尾袋鼠,包括1屬Onychogalea,尾端具1角質距。
④樹袋鼠,包括1屬Dendrolagus,適應樹棲生活,前肢再次發展,約與後肢相等。
⑤岩袋鼠,包括兩屬,即岩袋鼠屬和小岩袋鼠屬。適應岩棲攀爬生活,足墊十分發達。
⑥小叢林袋鼠,包括兩屬,即短尾小叢林袋鼠屬和紅腳小叢林袋鼠屬。喜棲於沼澤地區的草叢、灌叢和密林中。
⑦叢林袋鼠,包括1屬,為中型袋鼠。較大袋鼠略小。
⑧新幾內亞林袋鼠,包括兩屬,即林袋鼠屬和山林袋鼠。
⑨大袋鼠,包括1屬Macropus,是有袋類中的“巨人”,體長可達1.6米,站立時高達2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