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

原英國經濟學家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凱恩斯因開創了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而稱著於世,被後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

大事件

1883-06-05

出生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

1906

在印度事務部任職

1906年以第二名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1908年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

1909

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

1909年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

1921

其著作《概率論》出版

1921年其著作《概率論》(ATreatise on Probability)出版。

1923

其著作《論貨幣改革》出版

1923年其著作《論貨幣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出版。

1929

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

1930

所著書籍《貨幣論》出版

1930年所著書籍《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出版。

所著書籍《貨幣論》出版
1936

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

1936年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出版,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轉而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繁榮。

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
1940

出任財政部顧問

1940年出任財政部顧問,參與戰時各項財政金融問題的決策,並在他倡議下,英國政府開始編製國民收入統計,使國家經濟政策擬訂有了必要的工具。

1946-03

當選為世界銀行第一任總裁

1946年3月召開的這兩個組織的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世界銀行第一任總裁。

1946-04-21

因心臟病突發於在索塞克斯家中逝世

1946年4月21日因心臟病突發於在索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

因心臟病突發於在索塞克斯家中逝世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4歲以獎學金入伊頓公學(Eton College)主修數學,曾獲托姆林獎金(Tomline Prize)。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個人照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個人照
畢業后,以數學及古典文學獎學金入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滯留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以准 備英國文官考試。

工作經歷

1906年以第二名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任職期間,為其第一部經濟著作《印度通貨與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準備工作。
1908年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
其間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論文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另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概率論論文後稍經補充,於1921年以《概率論》(ATreatise on Probability)為書名出版。
凱恩斯生活照
凱恩斯生活照
1921~1938年任"全國互助人壽保險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董事長期間,其對股東的年度報告一直為金融界人士必讀而且是搶先收聽的新聞。
1940年出任財政部顧問,參與戰時各項財政金融問題的決策,並在他倡議下,英國政府開始編製國民收入統計,使國家經濟政策擬訂有了必要的工具。
因其深厚學術造詣,曾長期擔任《經濟學雜誌》主編和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會長,1929年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1942年晉封為勛爵
1944年7月率英國政府代表團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並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英國理事,在1946年3月召開的這兩個組織的第一次會議上,當選 為世界銀行第一任總裁。
1946年劍橋大學授予其科學博士學位。
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復平衡。
1936年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出版時,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轉而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繁榮。
除《通論》外,凱恩斯另外兩部重要的經濟理論著作是《論貨幣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1930)。這兩部著作是其研究貨幣理論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脫出古典貨幣數量論的窠臼。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導理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干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蕩或失衡。
主要內容
凱恩斯可謂經濟學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經濟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僱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進一步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因素以及貨幣數量。
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存在上述三大基本規律,從而既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資需求不足,使得總需求小於總供給,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這是無法通過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
因此,在凱恩斯經濟理論中,金融理論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他的貨幣金融理論基礎上。
基本理論
凱恩斯三大基本理論: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
3、流動偏好規律
凱恩斯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大規律。由於這些規律的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企業停產乃至破產,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造成工人失業。
國家干預
凱恩斯全面地論述了其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認為“薩伊定律”並不成立,供給不能自動創造需求,經濟也不能自動地達到均衡。因為,在邊際消費傾向一般比較穩定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於儲蓄,而不是消費,這使得有效需求經常地表現為不足,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難以自動實現均衡。所以,為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凱恩斯主張放棄經濟自由主義,代之以國家干預的方針和政策。國家干預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實現赤字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資的增量來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資和公共消費支出,實現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有效方法。由此而產生的財政赤字不僅無害,而且有助於把經濟運行中的“漏出”或“獃滯”的財富重新用於生產和消費,從而可以實現供求關係的平衡,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指出,政府通過擴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費和公共投資,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從而減少失業,促進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政府支出具有一種大於原始支出數額的連鎖效應,一筆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幾倍於原始支出額的收入水平。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乘數效應”。“我們稱K為投資乘數,這個乘數告訴我們,當總投資量增加時,所得之增量將K倍於投資增量”。
所以,K=1/(1-b)。其中,b為邊際消費傾向,b=Δc/ΔY,Δc為消費增量,ΔY為國民收入增量。可見,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支出的乘數效應也越大。也就是說,在乘數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筆支出ΔG,經濟就相應增加了K倍於ΔG的國民收入。即K·ΔG。為了達到增加國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政府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就一定會不斷擴大政府支出規模。
凱恩斯最後得出結論:市場中不存在一個能把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經濟危機和失業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才能擺脫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為此,凱恩斯主張政府通過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為刺激社會投資需求的增加,他主張政府採取擴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開支,增加貨幣供應量,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
《凡爾塞和約的經濟後果》
《貨幣改革論》
《貨幣論》
《勸說集》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論概率》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46年4月21日,因心臟病突發於在索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

家庭生活

凱恩斯的成就,與他的背景和個性有關。凱恩斯的父親(內維爾)是劍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母親(佛蘿倫絲)也是劍橋畢業生,曾任劍橋市長。
他的父親J·N·凱恩斯就是一位經濟學兼邏輯學家,執教於劍橋大學,並與著名的邏輯學家文恩、約翰生(W·E·Johnson)等同事。而小凱恩斯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約翰生。他在歸納邏輯方面的不少思想也來自於他的老師。約翰生畢生執教於劍橋大學,在邏輯特別是歸納邏輯領域有重要影響。

人物評價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活躍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學術、思想和政治舞台的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20世紀西方世界應付內外危機、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政策和思想傳統的根本轉換的樞紐型人物。在30年代,凱恩斯發起了一場導致經濟學研究範式和研究領域根本轉變的革命(即著名的“凱恩斯 革命”):在40年代的“二戰”後期及戰後初期,凱恩斯參與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之前身)等機構(它們構成了所謂的“華盛頓體系”)的組建工作,是當今世界經濟秩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8年的美國經濟學會年會上,在150名經濟學家的投票中,凱恩斯被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排名第二)。
1936年2月4日,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這是“凱恩斯革命”的核心文獻)的出版,立即在大危機后驚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轟動。西方學者對此評論道:“凱恩斯是在致命危機威脅資本主義世界時挽救和鞏固了這個社會。”有的學者把凱恩斯的理論比做“與哥白尼在天文學上、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一樣的革命”。
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有機會同一些經濟學家和哲學家接觸,並結識一些有文藝才能和創新精神的朋友。後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到劍橋國王學院任經濟學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被徵召進財政部工作,曾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並因對德國賠款問題的意見未被接受而忿然辭職回到劍橋。凱恩斯長期擔任權威刊物《經濟學雜誌》的主編,先後出版過幾本名著,從事證券投資獲利數十萬英鎊,兼任不少公司的顧問或董事,開辦過藝術劇院,擔任過皇家學院總務長。“二戰”期間凱恩斯擔任了英國財政部顧問,是英國戰時經濟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戰爭結束前後,又忙於英美貸款談判和布雷頓森林會議等一系列活動。

後世紀念


墓誌銘
不用為我悲哀,朋友,千萬不要為我哭泣。
因為,往後我將永遠不必再辛勞。
天堂里將響徹讚美詩與甜美的音樂,
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