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頭帕

冬頭帕

冬頭帕一般是江西省贛南地區的全南縣龍南縣定南縣(以下簡稱三南)婦女坐月子時和步入中年後佩帶,成為三南客家中老年婦女服飾的最典型特徵。客家冬頭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用當地農民一句通俗的話概括就是:它是從老一輩不斷傳下來的。

目錄

正文


冬頭帕淵源
客家冬頭怕
客家冬頭怕
客家人從相對開闊乾燥的北方平原遷移至多雨潮濕的南方丘陵,為了禦寒防濕,頭巾更加成了服飾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另一方面,客家冬頭帕的形式也源於文化融合,學習了長江流域“悟子”①的形式和土畲服飾的裝飾特點;同時還源於客家先民對閩粵贛丘陵氣域的深刻理解:紅褐、黑、白相間條紋的披肩,有如客家深厚的地層,又如客家層層的梯田;額前部的大塊黑色面料配上艷麗的兩根絲帶,有如厚重大地上的兩條河流,據一位客家老人解釋是“一條是以前的河,一條是現在的河“。“以前的河“可能是指北方的黃河,過去養育著他們的祖先;“現在的河”可能是指閩粵贛地區的河流,現在養育著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還有戴好的頭帕如同起伏的丘陵等。這些都體現了客家人對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與應用今天我們看到的客家冬頭帕結構形式:披肩、護額、絲帶三部分和穿戴方式,都是在太平天國時期鞏固發展而來的。太平天國的士兵將領大部分是兩廣客家人,有強烈的中原漢人情節,這促成了太平天國綱領的反清意識,在服飾制度上表現為推翻清制、恢復漢制。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提倡新的衣冠服飾,改革后的太平天國婦女的服飾多戴披肩頭巾,這對三南客家冬頭帕影響深遠呤利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描寫將士時說“他們穿戴著用金銀珠寶構成中國古老圖案(神獸或其他圖案)的長袍”。可見當時衣冠新制后回歸中原漢文化成為了一種時尚,在民間客家冬頭帕的絲帶上也有編製出的古老圖案,這也許是巧合,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國的時尚促成。不管怎樣,太平天國的時尚與客家人“寧棄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戀祖情結”是相吻合的。客家冬頭帕絲帶上的古老圖案發展至今可分為以下幾類:祈福紋樣、生活用具紋樣、動植物紋樣、文字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