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草根

三白草根

三白草根,中藥名。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 Baill.[Spathium chinensis Lour.]的根莖。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和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具有利水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腳氣,水腫,淋濁,帶下,癰腫,流火,疔瘡疥癬。亦治風濕熱痹。

別名


三白根、塘邊藕、地藕、百節藕、過塘藕、水蓮藕、白蓮藕、九節藕、天性草根。

入葯部位


根莖。

性味


味甘、辛,性寒。

歸經


歸脾、大腸、膀胱經。

功效


利水除濕,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腳氣,水腫,淋濁,帶下,癰腫,流火,疔瘡疥癬。亦治風濕熱痹。

相關配伍


1、治腳氣脛已滿,捏之沒指者:三白根,搗碎,酒飲之。(《肘後方》)
2、治熱淋:①三白草根30g,同米泔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②三白草根30g、車前草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癰腫:三白草根曬乾研末,蜂蜜或雞蛋白調勻,敷患處,每日換1次。(《江西民間草藥》)
4、治乳癰:鮮三白草根30g-60g,豆腐適量。水煎服,渣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5、治婦女下肢腫:三白草根90g,燉肉食。(《湖南藥物志》)
6、治尿路感染、水腫:鮮三白草根經30g,或三白草全草60-9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或鮮品搗爛外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凈,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乾燥。

貯藏


貯於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霉。

形態特徵


多年生濕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有須狀小根。莖直立,粗狀,無毛。單葉互生,紙質,密生腺點;葉柄長1-3cm,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略抱莖;葉片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3-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心形,略成耳狀或稍偏斜,全緣,兩面無毛;花序下的2-3片葉常於夏初變為白色,呈花瓣狀。總狀花序生於莖上端與葉對生,長10-20cm,白色;總花梗及花柄被毛;苞片近匙形或倒披針形,長約2mm;花兩性,無花被;雄蕊6枚,花藥長圓形,略短於花絲;雌蕊1,由4心皮組成,子房圓形,柱頭4,向外反曲。蒴果近球形,直徑約3mm,表面多疣狀凸起,成熟后頂端開裂。種子多數,圓形。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溝邊、池塘邊等近水處。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和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鑒別


一、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稍彎曲有分枝,長短不等。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及環狀節,節上有鬚根,節間長約2cm。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二、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圓形短段,節處膨大,常殘存鬚根,表面灰褐色。斷面類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1、《綱目》:“療腳氣,風毒脛腫,搗酒服,亦甚有驗。又煎湯,洗癬瘡。”
2、《生草藥性備要》:“治淋濁,利小便,清熱毒。拔腐肉骨,與陳梅同敷。”
3、《分類草藥性》:“治婦人赤白帶下。”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二便,寬胸膈,截瘧,消腫。”
5、《重慶草藥》:“補氣,健脾,除濕。治白帶,癆病,咳嗽,吐血,虛腫。亦用於跌打損傷,泡風濕藥酒。”
6、《本草經集注》:“療腳下氣,亦甚有驗。”
7、《本草蒙筌》:“用惟取根,利大小便,逐腳膝氣,除痞滿去瘧,破堅癖驅痰,疔腫仍消,積聚尤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