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蠅
麻蠅
麻蠅屬Sarcophaga隸屬於雙翅目Diptera,麻蠅科Sarcophagidae,該屬被分為約160個亞屬,全世界共850餘種。麻蠅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大部分種類的麻蠅都在腐肉、糞便或者腐敗的物質上產下蛆,少數種類會在哺乳動物的傷口上產蛆,還有一些種類會將蛆產在其他昆蟲身上,成為這些昆蟲的寄生蟲。
麻蠅也稱為肉蠅(neshnv),為擬胎生、食腐肉蠅類,生活在戶外草叢處,不入戶。麻蠅成蟲及其成熟幼蟲體表含大量幾丁質,可供提取製藥用;其幼蟲有可能用於人畜的蛆療和提取壽命蛋白(抗衰老物質);而且其幼蟲和初蛹規模化生產可作為動物飼料用;其卵子比哺乳動物的卵子大得多,容易顯微操作,最近發現其破裂的子頭可作為基因載體,通過精子胞質內注射,可達到90%以上轉基因率。因此,快速繁殖的麻蠅有可能發展為基因工程蠅;所以研究麻蠅具有科研和實用意義。
麻蠅
麻蠅,多為腐食性,雌體將幼蟲(而不是卵)產在腐肉上。有的寄生於昆蟲。凱利氏麻蠅(Sarcophaga kelly)寄生於蝗蟲,把幼蟲產在蝗蟲翅的下面,幼蟲鑽入其體內食其內部器官,后在土中化蛹。有的麻蠅生活於瓶子草中,食掉入的昆蟲。北美洲較涼爽地區的大灰污蠅(Wohlfahrtia vigil)通常寄生於哺乳類,幼蟲產在幼兒或幼獸的皮上。有的污蠅在胡蜂等蜂類的巢中產卵。
它們外表上與其他蒼蠅最大的不同在於身上具有一些格子狀花紋。胸部灰色而帶淡黑條紋,腹部有淡灰和深灰格子花紋。
後背中鬃(鬃位)5~6個,愈向前方鬃愈矮小,相互間距離也愈近;前胸側板中央凹陷處有纖毛,有時極少,甚至僅1~2根;R1脈有毛;中足股節腹面無纓毛;後足脛節有長纓毛;腹部第三背板無中緣鬃,第五腹板無小窗,其基部常型,不特別拱起;陽莖膜狀突完全骨化,呈帶狀,上具小齒,側陽體端部與基部間無明顯界限,其基部腹突為一對小尖齒,端部很發達,側突未明顯分化;側插器細長,端部有微齒。
成年肉蠅的胸部常有灰色和黑色相間的縱向條紋,而在腹部則成方格狀。
麻蠅
在濕熱的夏季,用腐爛變質肉品,置於戶外草地遮陰處,招來雌麻蠅產下幼蟲.收集其幼蟲,置於腐肉上,幼蟲生長發育至成熟(體積增大數十倍),成熟幼蟲將自動鑽進沙中化蛹,收集蛹,置於蠅籠中羽化為成蠅.雌雄蠅交尾后,成蠅的受精卵在雌蠅擬子宮中孵化為幼蟲,轉入第2世代繼續培養。
養殖條件與方法
一、設備與條件:養蟲室溫度24°—28℃,最適26℃,相對濕度60—80%,最適70%,光照14小時。養蠅籠大小為30×15×15厘米,底為木板,其它面為細孔羅紗做成,一端開口處縫白布袖套,製備30個籠。改裝常規誘蠅籠2個,在籠一側開15厘米長的方形口,縫上細套便於手伸進用指管扣捕雌麻蠅。另備30個7×10厘米的燒杯或廣口玻璃瓶為幼蟲飼養缸。另外備30個小酒盅、30個小平皿以及尼倫紗布、橡皮筋等。
二、蠅種來源:先用改裝的誘蠅籠誘捕,然後再用指管在籠內選捉雌性麻蠅,誘餌用腐肉及畜糞等混合,一般置於養蟲室外窗檯等處,便於收蠅與養殖。
三、選擇幼蟲基質:因捕到的雌蠅不可能了解其食性以及它產下的幼蟲所需基質種類。所以在每隻養蠅籠內放一隻雌麻蠅,然後將放不同類型基質(包括腐肉、畜糞、醬、豆製品、人糞塊等)的平皿置於養蠅籠,誘其產下幼蟲,每天觀察有沒有產下幼蟲。若在某一類基質中發現蠅幼蟲,則證實了該蠅幼蟲所需的基質種類,然後將蠅幼蟲轉到盛該基質的養幼蟲缸內,幼蟲數量與基質數量為1∶3,即100條幼蟲加300克基質。將養幼蟲缸放入養蠅籠,待幼蟲化蛹時,在養幼蟲缸下置一直徑為10cm的平皿,內盛砂土,待成熟幼蟲爬出鑽入土內化蛹。待成蟲羽化后,殺死部分雄蟲鑒定蠅種。幼蟲基質在使用之前需經冷凍處理。
四、成蠅的養殖:將成蠅放入養蠅籠內,在籠內放置小酒盅,內加水,並放軟木塞或泡沫塑料塊做水槽,另外在小平皿內放奶粉、紅糖或兔肝粉等做飼料,定期加換飲水與飼料,養殖方法基本上與其它蠅類相同。幼蟲養殖 計數收集的幼蟲,放置養幼蟲缸內,加同類基質,然後將幼蟲缸放入養蠅籠內,若養蠅籠緊缺時,在幼蟲缸上加蓋尼倫紗布,並用皮筋結紮,置籠外養殖,待化蛹時打開紗布,下面放一大平皿內盛砂土讓其鑽入化蛹。對養蠅籠內誘捕到的單個雌蠅如養殖十天不產幼蟲,可能是未懷孕,可以殺死,再換養其它個體。在選扣時應扣腹部較大的雌蠅,則懷孕的數量較多。
麻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