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頸椎病變導致椎動脈受壓迫造成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是由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所致。大多系由於椎節不穩所致,易經非手術療法治癒或好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常可出現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以及以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以支持性康復治療為主,必要時手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很多,如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早期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康復科或外科

病因


● 椎動脈經鎖骨下動脈發出后穿經第6頸椎以上的橫突孔,在寰椎側後方穿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在頸椎處易受激惹壓迫。
● 頸椎退變機械性壓迫因素或頸椎退變所致頸椎節段性不穩定,致使椎動脈遭受壓迫或刺激,椎動脈狹窄、迂曲或痙攣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 椎動脈周圍有大量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椎動脈受激惹時可累及交感神經節后纖維。
● 血管動力學異常、動脈硬化性改變、血管變異會影響椎動脈正常血供。

癥狀


●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常可出現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以及以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癥狀:
● 偏頭痛:以顳部為劇,多呈跳痛或刺痛。
● 迷路癥狀:主要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等癥狀。
● 前庭癥狀:主要表現為眩暈,
● 記憶力減退。
● 視力障礙:出現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復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等。
● 精神癥狀:以神經衰弱為主要表現,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夢現象。
● 發音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嘶啞及口唇麻木感等,嚴重者可出現發音困難,甚至影響吞咽。
● 猝倒:即當患者在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感頭昏、頭痛,患者立即抱頭,雙下肢似失控狀發軟無力,隨即跌(坐)倒在地。
● 自主神經癥狀:臨床上以胃腸、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癥狀為多。個別病例可出現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檢查


● 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及X線、CT、MRI、MRA檢查等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了解頸椎病的部位和程度,可初步判斷病情。
● 影像學檢查
● ● 主要是為了排除其他病變、觀察椎動脈變化等,可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和 X 線檢查。
● 有頸部長期疼痛,活動受限史。
● 有椎-基底動脈缺血征(以眩暈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
● 旋頸誘發試驗陽性。
● X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 一般均有較明顯的交感神經癥狀。
● 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
● 除外椎動脈第一段(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 除外神經官能症與顱內腫瘤等。
● 根據頸椎功能位X線片、MRA、DSA或椎動脈造影檢查結果。

鑒別診斷


● 需與要與前庭疾患、腦血管病、眼肌疾患等相鑒別,還應排除梅尼埃病。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以支持性康復治療為主,必要時手術治療。
● 保守治療
● ● 包括頸椎牽引、頸部制動、頸部理療、改善不良工作體位和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度等方法。常配合應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神經營養葯等。
● 手術治療
● ● 有明顯的頸性眩暈或猝倒發作,至少2次以上者,或經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且又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者,或經DSA椎動脈造影或MRA檢查證實者可考慮頸前路側前方減壓術治療。預后較好。

危害


●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常可導致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會導致偏頭痛、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眩暈、記憶力減退、力減退、視物模糊、神經衰弱、發音障礙等癥狀。
● 影響自主神經時會出現胃腸、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癥狀。
● 椎動脈供血嚴重不足時可伴發猝倒。

預后


●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很多,如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
● 早期、規範治療,有助於促進椎動脈型頸椎病恢復,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變或機械性壓迫所致,故加強頸部肌肉鍛煉,保持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是預防的關鍵。
● 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作期間或工作之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
● 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