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

怔忡

怔忡,為病名,首見於《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中“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後人將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種,是指多因久病體虛、心臟受損導致氣血、陰陽虧虛,或邪毒、痰飲、瘀血阻滯心脈,日久導致心失濡養,心脈不暢,從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種病證,常和驚悸合併稱為心悸。

簡介


● 英文名稱:Fearful Throbb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心胸躁動,謂之怔忡。(《素問玄機原病式》)

名詞解釋


● 以心跳劇烈,不能自安,而又持續不斷為主要表現的心悸。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其中病情較重者為怔忡。

疾病特點

● 無明顯誘因而觸發,可呈持續性。
● 自覺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 一般病情較重。

病因病機

● 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傷正,耗損心之氣陰;或勞倦太過傷脾,生化之源不足,致氣血陰陽虧損,臟腑功能失調,心神失養,發為怔忡。痹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於心,痹阻心脈,心血運行受阻,發為怔忡。溫病、疫毒灼傷營陰,心失所養,或邪毒內擾心神,發為怔忡。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以心悸為主症者,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驚悸:因驚而悸謂之驚悸,時作時止,病情較輕;無所觸動而悸謂之怔忡,發作無時,病情較重。久病體虛,驚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 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乃沖氣上逆,發自少腹。

治則治法

● 虛證應予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清火、祛痰、化飲、行瘀。

預防調護

● 患者應經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避免情志為害。
● 居處室內空氣清新,溫度適宜,避免外邪侵襲。
● 患者宜參加適當活動,有利於調暢氣機,怡神養心。但久病或心陽虛弱者以休息為主,避免過勞耗傷心氣。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