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渤海軍區

中國軍區之一

八路軍渤海軍區是1944年1月,由冀魯邊和清河軍區合併而成,楊國夫任司令員,景曉村任政委。

下轄: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傅繼澤,政委陳德;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龍書金,政委曾旭清;第三軍分區,司令員黃榮海,政委李廣文;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王兆祥,政委徐洲;第五軍分區,司令員許雲軒,政委李曼村。

1953年12月,渤海軍區奉命撤銷其建制,所轄各縣市分別划入惠民、德州淄博、昌濰(今濰坊)、濟南泰安等地和河北省滄州地區。

基本信息


軍區主官並無變化。副司令袁也烈,副政委劉其人。下轄: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傅繼澤,政委陳德;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劉賢權,政委曾旭清;第三軍分區,司令員黃榮海,政委李廣文;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王兆祥,政委徐斌洲;第五軍分區,司令員趙寄舟,政委岳拙元;第六軍分區,司令員許雲軒,政委李曼村。為執行大反攻任務,根據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的指示,將本區部隊編為第七師和第六、第七旅。第七師師長楊國夫,政委周貫五。不久,第七師開赴東北。

其他信息


作者:閻化川 王紅軍
1944年1月,清河區、冀魯邊區合併成立中共渤海區黨委、八路軍渤海軍區。在這片光榮的土地上,走出來的將軍(或曾任副軍以上)有204人。其中,僅在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中,就有上將3人、中將9人、少將26人。
許世友上將(1905-1985年),河南省新縣人。1940年9月,調任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在渤海之濱和清河兩岸與日、偽、頑展開鏖戰,是清河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後任山東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員。
肖華上將(1916-1985年),江西省興國縣人。1938年8月,中央軍委組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簡稱“挺縱”),任司令員兼政委。肖華抵達冀魯邊區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迅速打開局面,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得到迅速鞏固和發展。
宋時輪上將(1907-1991年),湖南省醴陵縣人。1945年9月,宋時輪隨陳毅到山東革命根據地工作,任津浦前線指揮部參謀長、山東野戰軍參謀長。1947年1月,渤海海軍區奉命組建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任司令員。
楊國夫中將(1905-1982年),安徽省霍丘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到山東清河區工作,他先後創建清水泊根據地、墾區抗日根據地,爭取了蒲台王雪亭部起義,打通了與冀魯邊地區的交通聯繫,粉碎了日軍無數次“掃蕩”和“蠶食”。
廖容標中將(1912-1979年),江西省贛縣人。1937年由延安來清河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是清河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
周貫五中將(1902-1987年),江西省吉安縣人。1938年隨“挺縱”抵達冀魯邊區,任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鋤奸部部長、教導第六旅政治委員兼冀魯邊軍區政治委員(代司令員),是冀魯邊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
徐斌洲中將(1912-1996年),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第三支隊政治委員,中共渤海四地委書記兼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
肖望東中將(1910-1989年),江西省吉安縣人。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第七師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
劉培善中將(1912-1968年),湖南省茶陵縣人。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十兵團政治部主任。
王輝球中將(1911-2003年),江西省萬安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冀魯邊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津南支隊政治部主任。
孫繼先中將(1911-1990年),山東省曹縣人。1938年抵達冀魯邊區,任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委員,後任山東縱隊第二旅旅長、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曾國華中將(1910-1978年),廣東省五華縣人。1938年率永興支隊抵達冀魯邊區,任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委員、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五支隊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