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穴

氣穴

氣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針灸甲乙經》,別名胞門、子戶。位於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腸炎等,直刺1~1.5寸。

簡介


● Qìxué KI13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別名:胞門、子戶
● 歸經:足少陰腎經
● 功效:益沖任,調二陰,止泄瀉,理下焦,益腎氣

穴名釋義


● 氣,氣血的氣,在此指腎氣;穴,土室。本穴在關元旁,鄰近“丹田”,又為納氣要穴,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簡便取穴

● 肚臍直下肚臍到趾骨聯合距離的3/5,再旁開前正中線到乳頭距離的1/8,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直寸,兩乳頭之間的距離為8橫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 淺層布有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11、12胸神經前支和第1腰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
● 深層有腹壁下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11、12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

主治


● 婦科及男科疾病,例如月經不調,不孕症,帶下,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子宮頸糜爛,遺精,陽痿,陰莖痛。
● 局部疾病,例如泄瀉,痢疾;胃腸神經官能症,小便不通。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8~1.2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或溫灸器灸5~10分鐘。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月水不通,奔豚上下引腰脊痛,氣穴主之。
● 《針灸大成·卷六》:主奔豚,氣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月事不調。
● 《扁鵲心書》:帶下,子宮虛寒,濁氣凝結下焦,沖任不得相榮,故腥物時下。

常用配伍


● 配關元、三陰交,治閉經。
● 配天樞、上巨虛,治泄瀉,痢疾。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3]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