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問題的結果 展開

問題

no·3

《問題(NO·3)》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作者是余虹等。

基本信息


作 者:余虹等 著
出版時間:2005-08-26
字 數:377 千字
書 號:C0281
ISBN:7-300-06521-X
譯 者:
包 裝:平
印 次:1-1
開 本:16

內容簡介


問題學科化指的是:迄今為止的思想學術主要以學科化的方式來提出問題、確立問題、展開問題、回答問題,形成分門別類的知識與啟示,也形成分門別類的問題。學科問題化指的是對問題學科化的質疑,對學科化知識與啟示的片面性、遮蔽性、荒謬性和有限性的揭示,對問題之學科化界限的摧毀。現代性進程一方面加速完成了問題學科化的知識建構,另一方面又激發了對學科問題化的反思性懷疑與批判。不過,問題學科化和學科問題化之間的張力衝突從來沒有達到平衡,歷史總是向一方傾斜。大而言之,20世紀以前的思想學術多偏於問題的學科化,學科的問題化則表現為“異端”;20世紀以來的思想學術多偏於學科的問題化,而問題的學科化則嫌“保守”。瞭然的是:今天我們所面臨和談論的一些重大問題,比如全球化、后殖民、現代性、後現代性、生態危機、技術理性、性別、大眾媒體、權力話語等等很難說是屬於哪一學科的問題,也沒有哪一個學科能提供回答這些問題的全部概念和邏輯。此外,過去以學科方式回答過的“自然”、“社會”、“歷史”、“現實”、“真理”、“科學”、“進步”、“自我”、“語言”、“人”、“神”等等問題又成了新的問題,並以非學科和跨學科的方式被重新問題化。這是一個新問題不斷湧現、舊問題相繼復活的時代,又是一個沒有先行允諾和預定答案的時代。在今天,學術思想的意義和分量不再取決於它是否可以成為某學科知識的一部分,而在於它是否提出了有意義的問題,或者為解答有意義的問題提供了有意義的思路。面對問題本身,並不意味著非歷史地置身虛無,已有的問題史及學科化的知識必是我們進入問題的入口,但它並非命定的出口。也許只有當我們學會並真正找到新的出口,人生才別有一番天地。面對問題本身,也意味著不僅強調問題意識,更強調問題化的嘗試,即在既有的問題套路之外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嘗試,尤其是對切身的生存經驗進行問題化的嘗試。為此,《問題》擬探索一種非學科化的辦刊方式,每輯集中討論3-4個專題,由專題論文、專題譯文、專題筆談、專題訪談、專題書評等組成。入選專題沒有學科限制,而首看其問題性價值。此外,《問題》堅持匿名評審制度,以保證學術質量與公正

圖書目錄


1 身體、文化、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身體敘事及其文化意味肉身敘事的策略、邏輯及其敵人“身體”的大寫,什麼東西正在到來?——兼談“身體寫作”時尚與身體:鮑德里亞的時尚後現代後現代性、消費文化與身體
2 傳播觀念與現代思想現代性:作為傳播觀念的命題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被迫的蒙太奇——戰爭、海灣和小屏幕全球化與國際傳播的政治學唯物主義者對媒體的分析
3 經濟倫理與現代社會政府職能與經濟倫理道德領導力——幾點反思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信任問題追蹤與思考:P2P文件共享技術引出的倫理問題如何解決公司的不道德行為?後現代文化中文字作為一種依據所佔的地位。
4普萊斯納:政治與社會社會激進主義批判——普萊斯納與漢語世界之間的潛對話哲學人類學:人性、藝術與社會政治——H.普萊斯納思想導引血緣和理想;共同體的諸種可能性從共同體走向社會——《共同體的界限》導言離心的定位——普萊斯納哲學人類學的基本範疇
5 書評《共同體的界限——社會激進主義批判》書評《笑與哭——人類行為邊界研究》書評《有機物的發展階段和人》書評
6 特稿《“悲”從何來》的“故事”——就“李國春事件”而不得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