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中學
蒲城中學
蒲城中學創建於1941年,位於城內“ ”遺址之上,原名“蒲城縣立初級中學”,1958年增設高中,1985年改製為普通高級中學。學校佔地72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024平方米,綠化面積6292平方米,有教學班48個,學生3200餘名,教職工250人。
王聖域:(1895—1987)蒲成人,蒲城中學(時名蒲城縣立初級中學)創建者,並擔任第一任校長。1941.10—1942.1任籌委會委員,(1942.2—1945.7)本縣原任甘池王家人。
吳兆庠:蒲成人,生平不詳.1945.8—1945.9(代理校長)
許志遠:(1911—1969)蒲城中學第二任校長(1946—1948)。本縣甜水井鄉郭村人。文革中遭迫害致死,后被平反昭雪。
羅定五:(1911—1996)蒲城中學第三任校長(1948—1949)。本縣城內古鎮巷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本校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蘊初:(1903—1978)蒲城中學第四任校長(1949)。祖籍白水,后遷本縣城內新倉後巷。
張警玄:(1906—1996)本縣永豐鎮石馬村人。蒲城中學第五任校長(1949年5月—1954年5月),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任校長。對新中國成立后蒲中教育的發展具有奠基作用。
段瑞琴:(1918—1997)蒲城中學(時校名更為“蒲城縣第一初級中學”)第六任校長(1954年5月—1958年)。祖籍華縣,后居蒲城北關居民小區。是解放后蒲城教育界代表人物。
馮天榮:(1925——)蒲城中學(任內曾稱“蒲城縣第一初級中學”、“第四中學”、“城關中學”、“紅衛中學”)第七任校長(1958年——1968年)。本縣馬湖蟠龍村人,現居城內。
李振西:(1927——1990)蒲城中學(1968年8月正式更為今名)第八任校長(1968年—1982年)。本縣大孔鄉王坡村人。
李志平:(1929——1989)蒲城中學第九任校長(1982年—1984年8月)。祖籍藍田,后居蒲中居民小區。
袁峰德:(1937—)蒲城中學第十任校長(1984年9月—1986年8月)。本縣椿林白家塬人,現居城內。西安外語學院畢業,大學學歷,中共黨員,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
林復毅:(1935—)蒲城中學第十一任校長(1986年9月—1990年8月)。福建福州人。西北大學畢業,大本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陝西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全國特級教師。
焦薜明:(1938—1996)蒲城中學第十二任校長(1990年9月—1992年3月)。本縣東陳焦庄人,后居城內。
米鶴倫:(1938—2001)蒲城中學第十三任校長(1992年3月—1993年8月)。本縣城內米家巷人,后居果園巷。
常樹民:(1940—)蒲城中學第十四任校長(1993年8月—1995年8月)。本縣東陳白起寺人,現居城內。陝西師大畢業,大本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全國優秀教師。
原望榮:(1950—)蒲城中學第十五任校長(1995年9月—2002年8月)。本縣三合鄉楊庄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任內著力校舍改造,新建教學樓及男生公寓,辦學條件有了極大改善。
李轉社:(1955—)蒲城中學第十六任校長(2002年9月—2005年8 月)。本縣城內西街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任內繼續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學校被渭南市政府授予“市級示範高中稱號”。男,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出生於蒲城縣東陽人
竇進昌:(1963—)2005年9月—2012 。本縣賈曲鄉南賈曲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任內帶領全體教職工克難攻艱開展省標準化高中創建工作,建成綜合實驗樓、中心廣場;並積極探索服務於兩個發展(一是服務於教育事業的發展,二是服務於師生的發展)的管理模式。
李元:(2013—)
永遠的精神
古今篇:透過歷史的塵煙
明城牆遺址
蒲城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北部,是一座歷史古城。唐王朝統治者為了洪福齊天,康寧永泰,先後有五位帝王陵墓建修於蒲城北部五龍山脈;被公元1200多年前大唐王朝的主宰者作為“萬年壽域”之地。特別是蒲城的豐山與金幟山脈,是龍鳳穴的吉心。龍脈延續伸展,鳳尾曲張待開,鳳身不離龍體,龍鳳呈祥。唐朝依山建陵,是從太宗營建昭陵開始,至高宗與則天皇后營建乾陵始成定製。據《蒲城縣舊志》記載:“盛唐時,陵園秘殿,樓閣崢嶸五彩郁然”。在陝西關中的18座陵墓,就有十四座是依山為陵,自西北向東南呈坡階狀遞降,自然形成川原、溝坡山窪。蒲城設縣始於秦孝公時,初名“重泉縣”(因為蒲城當時的泉水很多)縣令由朝廷任命時稱“大嗇夫”故城在縣東南22.5公里處的鈐鉺鄉一帶。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設立南白水縣,治所即今蒲城,西魏大統六年(540)改稱蒲城縣。以前稱“奉先”。秦漢以來,蒲城人才輩出,著述宏富;根據舊志記載,明初時縣城為一座土城,城牆周長4公里,城牆高約3米,壕深1.3米。明景泰元年(1450)加修后,城高近10米,壕深約5米,闊5米。正德、嘉靖、萬曆、崇禎年間,城邑(yi)幾經修葺(qi)。至乾坤二十八年(1763)城周長5592米,其牆垣(yuan )東長1200米,西長1213米,南長1566米,北長1613米,城高12米,基厚6米,頂厚4.3米,磚堞高1.7米,厚0.7米城建四門:東曰“承恩”西曰“慶成”南曰“迎薰”北曰“挹秀”。門扉皆以鐵頁包裹。每個城門均有瓮城和高大的門樓,城牆上邊寬約一丈三尺;城外四周有一丈多深四、五丈寬的壕塹(qian);城樓4座,每處蓋五檁(lin)轉角樓3間,上城設立角門4閣,城上巡捕9處,每處建鞍架房1間。四門有堅固墩實的城樓,兩道拱形門洞。三道結實的城門,前二后一。兩個門洞間有一空地,形似一個小城堡,可以駐兵。(今位於蒲城中學院內)民間傳云:“蒲城縣,九里三個個城垛都是磚”。護城壕,三丈寬,荊刺棗刺長下邊。周圍高,中間凹,一頭牛,卧裡面。頭西北,尾南東,五嶽廟澇池是牛眼;兩個塔,牛角尖,南寺寶塔戳破天,北寺寶塔窩了尖。五大廟,高又寬,七十二座牌坊在中間。一條韁繩(大路)把牛牽,曲里拐彎上了山,塔兒山上把牛栓。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縣城規模及成內特點。
漫步明長城,進入城樓,憑窗極目,翹首北望,五陵逶迤,拱捧北斗。西望慢泉,如在秋夜,南眺莽莽紫金原,狀如卧龍,躍躍欲騰。東望沮水,岸上湧出的泉水,夏溫冬暖。鳥瞰城內,南北二塔,高聳入雲,東西南北五座大廟,樓閣殿堂,高大宏偉,雕梁畫柱,青磚碧瓦,飛檐挑角,升斗狼牙。尤為顯眼的是那七十二座石牌坊,騎街跨巷,雕刻精美,每座牌坊都向人們傾訴著一個權貴耀祖或血淚斑斑的故事。城西門外大路兩旁,石碑林立,逶迤千里之遙。草,隸、篆,風格各異,絡澤不絕。瞅鳴的群燕,繞塔飛翔,似乎在聆聽雙塔論說唐宋以來歷朝的興衰功過。北門外有五嶽廟、社稷壇,邑歷壇。西門外有三官廟,南門外有十方院,東門外有先農壇。城樓上傳來鼔響鐘鳴,不時嗅到香煙的氤氳之氣。深沉悠揚,令人遐思。
思考與追求一代人的精神歷程篇
寺 廟 祠堂
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傳入中國,蒲城縣始於何時無考。北周以來,佛教寺院在蒲城大興,唐時鼎盛;到清末開始漸衰。民國年間,曾成立佛教會,會址設城內慧徹寺(今蒲城中學)主管人有王坤山、原東山、雷凌漢 等信徒20餘人,其宗旨是:“擬於各鄉設閱經處,派人講讀,以資宣傳。並擬募化捐款,舉辦各種慈善事業,以期利益眾生”。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宗教,它的廟宇通稱為“觀”如蒲城明以前有“龍河觀”、“仙台觀”、“瞭然觀”等,到清代“文廟”、“關帝廟”、“城隍廟”“故廟”、“觀”、“宮”、“殿”遍布城鄉。民國三年,道教逐漸衰落,許多廟、觀已毀。
《宋崇壽寺禪院十二劫塔記》中寫道:“邑固有八塔,而語秀特插雲漢者,則茲塔為最... ...嘉靖三十四地震,余塔多折裂,而斯獨完好無恙,益狀締造之工,能敵劫運”。(指北寺塔)
據蒲城縣誌記載:蒲城境內昔日有舍利寶塔八座,現僅存四座。城內兩座:即唐慧徹寺、崇壽寺;此外平路廟,永豐各有一座。平路廟常樂寶塔,即金陵寺寶塔:呈六角形,十三級,高二十四米,建於金代。永豐鄉溫湯寶塔,即海源寺塔:呈六角形,九級,高二十六米,建於金代。這兩座塔的特點是:各級有斗、拱、門、窗、欄桿的紋飾。其它地方尚有四塔:一在今鈐鉺鄉車渡村,鄰近洛水,二在龍陽漢帝村,三在平路廟,四在東陳庄白起祠村,這四塔已毀。
金朝統治者利用宗教迷信麻醉漢族人民,拚命修廟建寺乞靈於神佛,如在蒲城修建五嶽行宮,給壽聖寺(今龍陽鄉漢帝村)廣濟禪院(今椿林鄉漢村)清涼禪院(今永豐鄉石馬村)賜額建經幢(chuang)等。這兩座寶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築的。
修建這兩座塔,還有一個傳說:師徒兩人同時建塔,相約競技,結果徒勝師負。這兩座塔到民國時,基座已被人破壞。楊虎城將軍檢查洛惠渠工程時,修復和加固了溫湯塔基。
《蒲城縣誌。寺觀志》:“聖壽寺在縣南二十里漢帝鎮有塔。荊姚鎮北門外興教寺有塔”。《蒲城縣誌。地圖》載:平路廟白起寺,車渡村均有塔。縣南門外十方院遺址、垂慶院遺址、保南鄉敬母寺遺址、椿林鄉漢村廣濟禪院均曾見有小型磚塔及石塔。
金天會八年(1130)蒲城被金佔領,強大的女真騎兵駐紮在樹木茂密,水豐草旺的洛河兩岸,屯兵養馬,伺機南下。金兀(wu)術看到蒲城土地廣袤肥沃,經濟文化發達,物產豐富,縣北草地村一帶,又是天然牧場,欲在蒲城北關修建紫金城,作為皇宮。為了安撫當地百姓,融洽民族感情,尊重宗教信仰,修建了寺院並建造了寶塔。
金朝建國后不斷與宋 遼 西夏作戰,很少顧及文化藝術與古典建築,遺留下來的更為罕見。因而這兩座保存完好的金代雙塔,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更為人們所珍惜。
慧徹寺
佛教文化產生於古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是釋迦族人。後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它的經籍本是用梵語,即古印度書面語寫成,所以與佛教有關的事物都可以稱為“梵”。“浮屠”:佛教名詞,梵文“佛陀”因此有稱佛教徒為浮屠的,也有稱佛經為浮屠經的,也有稱佛塔為浮屠的。 “舍利”是梵文身骨的意思,通常指釋迦的遺骨為佛骨或佛舍利。相傳釋迦牟尼佛火葬后,有八國國王分取捨利,建塔供奉。造像為雕塑佛像,始於北魏下達唐中期。所以造像以釋迦、彌陀、彌勒、觀音,為多。其始多刻石,刻崖、石碑、石窟,神龕(kan)。
慧徹寺當年的遺跡大都蕩然無存,唯有寺內殘存著南塔遺址。
慧徹寺塔:俗稱:“南寺寶塔”,唐貞觀元年(627)建於慧徹寺內。與縣城中心的崇壽寺塔遙遙相對,被稱為“雙塔夜影”比西安大雁塔早建25年,比小雁塔早建整整80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唐塔。如劉震的《雙塔夜影》詩句有“巍巍雙塔插蒼穹,幻影分明夜色中”:王元明的詩句有“最勝浮屠倚碧霄”等。(今位於蒲城中學院內)。系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共11級,高36米。塔體第一級門向南,北有一假門。塔身青磚用黃泥和糯米汁砌築,每層各面為三開間仿木結構,用青磚作出隱柱,柱頭有一斗三升斗栱一朵,檐為疊澀出檐15層。間以一至二層菱角牙子,檐上為反疊澀出檐。塔身的一層較高,三、五、七、九層的南北面各有一券形門,在方向上各級相互交錯。券門兩邊,均用磚砌出橫式格棱窗,二、四、六、八、十層的東、西面各有一券門,兩旁均有橫式格棱假窗。無券門的一間,也設有卧窗(第三級各間均無卧窗)。塔身的隱柱、闌額、橫式格棱假窗均用紅土色繪出。各塔層之間均有欞窗,雕獸等,精巧獨特,雄偉壯觀。塔內原有木樓梯可盤旋而上直達塔頂,后不知毀於何時。入門迎面立有唐代石佛像一尊(缺頭與右手)。第二級北面中嵌(qian)石碑一方,上刻有“諸佛舍利寶塔”六字。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地震時,塔身裂縫,頂端兩層崩毀。1953年重修。寺內原有羅漢閣,已毀。相傳慧徹寺僧人,在唐初曾追隨李淵父子,掃蕩群雄,立下汗馬功勞。李世民即位后,為獎勵軍功,安撫舊部,特建此塔,並由尉遲敬德督建完成。居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到奉先祭其父橋陵時,曾駐蹕(bi)慧徹寺。
藥王廟
藥王廟:蒲城八大廟之一(今蒲城中學慧徹寺之東);祀奉藥王孫思邈(miao)。孫為唐代醫學家,道教學者,陝西華原人。通老莊,百家姓之學,精醫學和陰陽推步之術。長期居終南山,與名僧道宣友善。不慕名位,山居著述,為人治病,後人尊為“藥王”。因道家認為“修真得道”宋徽宗時追封為“妙應真人”。據舊志記載:原建在東楊鄉洞耳村附近,(在東西洞耳村間)后因兵亂另建廟於城內,便於祭祀。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立有索鸞(luan)撰文的《岳王廟碑》。清康熙二年1663,同治十一年1872二次重修,李馥(fu)蒸、米光謙,先後撰有《重修孫真人祠記》。已毀
慧徹寺塔內樓梯燒毀之謎
清順治六年,李自成舊部王永強,在蒲城據城抗清。吳三桂攻陷蒲城后,逢人變殺,部分群眾擠進南北二塔內躲避。兇殘的吳三桂,便放火將塔內人及樓梯燒為灰燼。
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經過十八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推翻了相傳十六代統治人民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進駐北京。
明王朝雖然被推翻,但封建地主階級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尤其是在距離北京不遠的山海關,駐紮著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的精銳部隊,直接威脅著北京的安全。
吳三桂,江蘇省高郵人,出身於官僚豪門。舅父祖大壽,是遼東一帶的實權人物,明朝的東北邊境就靠他來保護。父親吳襄是明朝的武將。他本人又是武舉。由於他父親的關照提拔,一開始就飛黃騰達當了都督,繼承了他父輩的事業,把守著明朝的北門。《小腆紀年》記載,吳三桂統率“精兵四萬 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彝丁突騎數千 尤驍悍。北門鎖鑰,恃(shi)無恐”。李自成農民軍打下北京前,吳三桂的上司洪承疇,舅父祖大壽及其政治集團中的大多數早已投降清朝。清統治者皇太極也曾下書勸他投降。由於吳三桂對明 清 農民軍三方面的力量還看不清楚,所以態度曖昧,猶豫未決。直到京師陷落,崇禎吊死,在農民軍強大壓力下,他才準備接受四萬兩銀子的犒(kao)賞,投降李自成。在將要談判歸順的時候,他的愛姬陳園園被農民軍的大將劉宗敏奪去,他遂橫下一條心,勾結滿清,和農軍決戰到底。這時的農軍,由於階級的局限性,將領中滋長了享樂腐化思想,內部矛盾加深,對客觀形式估計不足。對吳三桂勾結清兵的反撲,更是毫無思想準備。山海關一戰,“拉然崩潰,墜戈投弓,自相蹂踐,死者數萬人”。——《國榷》迫使李自成不得不退出才住了四十二天的北京城,向西安撤退。明 清,大順(李自成的國號)三方軍隊開展了一場混戰。順治二年(公元1645)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他的部隊有的投降了清朝,有的聯明抗清,有的按兵不動,拭目以待。
當時,有個叫王永強的軍隊首領,以前任過明朝大同總兵。李自成佔領北京時,他歸順了大順政權。李自成失敗后,他屯兵陝北“三邊”,並招募了一批成分好,出身純的勁卒,秣(mo)馬歷兵,等待時機。這時,陝北多數府縣,已是清朝的天下。清廷已委任了各級官吏(li),行使政權。清兵多轉站外省,陝北,關中空虛。王永強一看到時機已到,聯合另一支部隊的首領高有才舉旗反清,揮師南下。據《清史稿。吳三桂傳》記載:“有王永強者為亂,破延安,榆林等十九州縣,延綏(sui)巡撫王正志,靖遠道夏時芳死之,復陷同官 靖邊,花馬池”。兵到之處,旗開得勝,所向披靡。順治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王永強,高有才率部向蒲城,富平進發。
清朝是滿人統治,少數民族,漢族人歷來受封建宗法正統觀念的束縛,認為是異族統治,內心不服。特別是明朝的官紳遺老更加反對。王永強,高有才的反清復明策略,在當時是深得人心的。蒲城的縉紳們聽說他們要來,便組織城內居民,恭立兩行,“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表示熱烈歡迎。部隊進城后,在文廟的“明倫堂”內設靈位,追悼吊死煤山的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補行了葬禮。誓死消滅滿清,恢復明朝。
這時吳三桂已被清朝任命為平西王,正率兵和明宗室的朱森斧部隊,戰於甘肅的階州(今武都縣)。激戰數日,大敗明軍,殺了朱森斧和他的大將趙榮貴,取得了勝利。然後領兵東下追趕王永強,高有才決戰。部隊剛到富平的流曲,還未來得及休整,雙方就開展了一場廝殺。霎時“迴風陷日天如夢,流曲川平昏塵涌,行人馬嘶古道旁,離離禾黍(shu)旌(jing)旗動”。“煙塵蔽日,呼聲震動,城中屋瓦皆裂”。由於王永強的部隊多數是才從“三邊”招募的勁卒,別看他們穿著破爛,削棗棍為武器,但作戰十分驍(xiao)勇,一下把吳三桂的兵打得大敗。第二天,接著再戰。吳三桂自知硬拼難於取勝,便施用了假敗的詭計;讓戰士曳(ye)兵落荒而逃,甲馬器械,衣物包裹丟了滿地。王永強的部隊以為他們真的敗北,不在窮追。到處哄搶東西,陣角大亂。吳三桂趁勢反擊,王永強節節敗退。高有才一看大勢已去,率部隊拔營而逃,王永強大敗被殺。據《清史稿 李國翰傳》記載:吳三桂在斬森斧,榮貴后,“復擊破其將王永強,斬級數千,獲駝 馬數萬 復宜君 同官,蒲城”等縣。
明朝崇禎元年,蒲城有個叫原毓(yu)宗的人,是城內西府巷人,進士;曾任過明朝的兵部主事,山海道兵備僉(qian)事,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同僚,和吳三桂的關係也很好。清兵入關后採取懷柔政策,任命原毓宗為兵部侍郎。原毓宗因對時局不滿,不願作清朝的官,託病回蒲城。清廷派宦官赫郭氏來蒲,請他回朝,並命令赫郭氏:“原毓宗不上任,你的任務就沒有完成,你也就不能回京”。原毓宗回家后,以黃色塗面,稱病拒絕。赫郭氏無法回京交旨,以後也死在蒲城。嗣後,原毓宗“足不出戶,為園自適,口不言政事”。流曲川之戰後,吳三桂知道蒲城是原毓宗的老家。兵到蒲城后,圍城不攻,先禮後兵,想進城拜望一下老相識,誰知吃了閉門羹。縣丞章正儀,廩(lin)生米貞顧以及秦一藩,屈諧吉等,在城上指名道姓大罵“吳三桂,明朝何負於你,而你卻叛明投清,引滿入關?真乃千古罪人,可恥!可恥!”遂將埋伏在城樓上的大炮引信點燃,一連數炮,轟中了吳軍的營帳。吳三桂大怒,命令士兵奮力攻城。這時城內缺兵少將,只有一些衙役商民把守,如何抵擋得住。霎時城破,吳軍一擁而入,一場殘酷的大屠殺開始了。城內殺聲震天,人們無處逃匿(ni),紛紛鑽進南北二塔。塔內樓梯上下擠滿了人,清兵炮打不進,矛刺不著,便堆積柴草,一把烈火燒死了不計其數的無辜群眾。
吳三桂提著血淋淋的戰刀,進了西府巷,來到原毓宗家。原毓宗說:“將軍,刀何不入鞘?速停殺戳(chuo)”。吳三桂才下令停止殺搶擄掠(lu lve)。這次屠殺,據屈復記載共死了十萬人。《蒲城縣誌》記載,死萬人。不論怎麼說,“乙丑之變,城內空虛”。死人很多,卻是事實。劫后城內斷垣(yuan)殘壁,雜草叢生,到處荒野,野獸出沒於其間,景象十分凄楚。
擅自新兵變與南寺寶塔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意圖破壞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合作的成果,使用居心叵(po)測的手段致使東北軍和西北軍出現了混亂,不但扣押了張學良,而且調動大批兵馬闖入潼關,控制二華。楊虎城將軍駐守彬,乾一代的東北軍騎兵第六師劉桂五部和第十師擅自新部調至蒲城,以加強省東防務。擅自新黑龍江省雞西人,其人暴戾(li)恣睢(shu),豪橫跋扈,大肆捕殺共產黨。在楊虎城第七軍軍長兼四十二師師長馮欽哉,被南京政府收買退出潼關后,擅自新又接受了南京特務送來的五十萬元賄款,而叛張投將,於1937年西安二。二事件(東北軍少壯派殺害王以哲軍長)的次日。在蒲城發動兵變,通電投靠南京政府(聯名通電的還有東北軍駐鳳翔的106師師長沈克),同時縱兵四齣槍劫。
擅自新在發動兵變之前,佯裝開拔換防,借宴請之名,扣留了蒲城保安團長韓寅生,參謀呼延立人、紳士崔永年、楊茂三等及準備接防的陝西警備第三旅旅長孫輔丞,然後鳴炮發動兵變,包圍保安團部,收繳武器彈藥,同時用武力佔據西城牆,搶奪南寺塔內存放的槍支彈藥。縣保安團參謀兼第一大隊隊長韋子奇,在西城牆激戰中陣亡,王宜生大隊在保衛南寺塔之戰中,損失慘重。2月3日中午,擅匪軍開始在城內進行大規模的搶掠錢財和姦污婦女的瘋狂罪惡活動。大小商店、富戶無一倖免。有名的高級軍官井岳秀、岳西峰等人的公館,均被洗劫。在擅師兵變之初,叛軍即打死了東槐院巷楊虎城公館哨兵,軟禁楊母孫一蓮,企圖迫使楊虎城將軍放棄抗日救國的主張。兵變發生后,蒲城保安團對檀自新叛軍進行了激烈的反抗,而楊虎城為保安團配備的眾多槍支彈藥,秘密存放在南寺塔里,檀的叛軍把南寺塔作為主要的攻擊目標,經過了三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久攻不下。
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呵。這驚天地,泣鬼神的最後一戰,卻是中華民族慷慨悲壯的一曲正氣歌!他們顯得相得益彰,融為一體;被侵略者凌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1941 年10月8日蒲城中學在慧徹寺舊址創建,推舉時任陝西省督學的蒲城籍人士王聖域為建校負責人。校園建築由在全國有影響的水利與土程專家李隼設計。臨近寶塔下的教室在颳風下雨時,常有磚塊掉下,將學生砸傷,為了確保師生安全,於1952年校長張警玄寫專題報告給當時的軍政委員會負責文化教育工作的副主任習仲勛,建議拆除校園中的寶塔。習早年革命時曾在蒲城活動過,1949年4月28日,曾參觀遊覽了南北雙塔。習以他對文物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在報告上批複了“校可遷,塔不可毀”的處理意見。事後,習提議由西北軍政委員會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撥出專款,於1953年秋季對南寺唐塔進行了維修性保護。1957年被列為第二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悠悠,幾度春秋。這巍巍唐塔一角經歷過血與火洗禮的地方,吾輩再此居安而思危,吸取振興中華不竭的力量。引我思索,引我奮進。
流今歲月篇
——“蒲中”學子選舉民國政權大會代表(1947)
核心代表人物:王聖域 張警玄
1912年,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蒲城縣成立議會。梁維翰、劉雨亭、吳震東,原雲鶴當選為議員。梁維翰,劉雨亭分任議長,副議長。縣議會職權十分有限,幾乎全在縣知事控制下。1914年,袁世凱下令停辦各級地方自治,縣議會解散。1922年7月,陝西督軍兼省長劉鎮華勒令各州、府、縣,限期籌辦自治組織。蒲城自治會、參政會和縣議會等自治機構於1923年8月相繼成立。1929年以後,國民政府相繼公布《縣組織法》、《縣參議會組織法》、《縣參議員選舉法》、《縣各級組織綱要》、《縣參議會組織暫行條列》等法令,規定各縣設立縣參議會。1944年12月29日,蒲城縣臨時參議會成立,李約祉、周梵伯、井溥文、竇蔭三、米森若、王仲度、蔚定侯、王善余、焦季雲、原志軍、原政庭、張警玄、董明軒、王卓如、曹克壽、荊振志、馬致遠、張雲程等為臨時參議員,李約祉為議長,周梵伯為副議長。1945年8月,陝西省政府公布《各縣參議會籌設辦法》,蒲城縣即按此辦法進行選舉。最後由縣參議會中選出周梵伯為省參議員。10月25日,蒲城縣正式成立參議會,參議員有:李約祉、崔永年、焦季雲、荊振志、曹春生、高清芳、王會川、劉樹滋、王卓如、李紹符、楊三雨、李鳴珂、米森若、王聖域、王蔚書、李價人、樊維漢、原清月、董明軒、毛子鑫、井溥文,李約祉與崔永年分別當選議長,副議長。
蒲城縣參議會對於貪官污吏和不法軍人彈劾檢舉,不留情面,以此觸怒上司。1947年,省政府指示縣參議會,以後不準再做硬性決議。后又連續指示:凡兵役協會、草料站等機構,均要參議員參加,甚至指明要議長參加。李約祉在一次參議會開幕詞上,痛斥當局徒以參議會粉飾門面,沒有建立真正民意機構的誠意,他說“不準作硬性決議,但是應該說的話,我們還是要說,執行不執行在他。非法之事,我們總是不贊成,哪怕他們把參議會門封了!”與會的縣長與專署委員聞言,盡皆失色。后專員公署派人來蒲調查李約祉政治背景,因無共黨嫌疑,事遂作罷。1948年胡宗南在地方士紳談話會上,將進攻延安失利一事歸咎於農民不與當局合作。李約祉當場反駁道:“蒲城駐軍將椽插在農民麥囤中,將騾馬拴在椽上,以麥當料。隊伍進村,婦女逃光,隊伍出村,房屋燒光。這種軍隊,豈能指望農民與其合作!”胡宗南無言以對。
選舉國民大會代表。民國1947年,依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國民大會代表,每縣分配名額一人。8月,蒲城縣選舉事務所成立,縣長屈伸兼任選舉事務所選舉委員會主席。蒲城民國大會代表候選人,為省參議員周梵伯、西安力行中學總務主任王聖域及社會賢達郭申潤,三人均為國民黨員。周梵伯在軍政界影響較大,被陝西省當局及國民黨中央事先圈定;王聖域長期擔任蒲城中學校長(今蒲城中學),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郭申潤的社會影響遠遜二人。競選前,周梵伯的助手在縣城文廟西邊一座石碑上大書其為中央圈定,已成定局;王聖域向遠在各地的蒲籍中學生髮函拉票,並在文廟門口置一方桌,站在桌上當街進行競選演說。內容略謂:如今廢除獨裁,開放民主,呼請為其投票,並許諾當選后將如何云云。11月21日——23日為選舉之日,亦為競選高潮,省、縣選舉事務所電話頻繁,接受機宜。陝西省當局一再命令蒲城務使周梵伯當選,必要時可“拆幫換底”,不惜在選票上舞弊。蒲城縣當局奉命派人把守選舉會場,強令入場著必須為周梵伯投票。王聖域則席不暇暖,風塵僕僕,連日奔走於縣城與興鎮、人和、洛西,焦庄等地。選舉結果,周梵伯獲勝當選。他志滿意得,大排筵宴,遍請縣政府官吏與各地鄉鎮長以及鄉紳;並仿效外國政治家風度,特邀競選對手王聖域赴宴。王聖域亦當仁不讓,欣然前往,握手言歡,為其祝賀。1948年3月29日——5月1日,行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周梵伯出席。
(二)
縣人民代表大會
核心代表人物:張警玄(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有關規定,蒲城縣第一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簡稱“各代會”於同年10月召開。至1954年3月,蒲城縣各代會先後召開3屆15次.
第二屆第二次會議於1951年12月26日——29日在縣城原培風社劇場召開,出席代表204人。會議審議了縣政府工作報告,通過增產節約,鎮壓反革命及土地改革三項會議;宣布由劉治平代理縣長,由白興武代理各代會常委會主席,張警玄,劉友珊為副主席。選舉劉友珊、趙東順、張雲升,劉傑為出席省二屆各代會一次會議代表。
(三)
人民代表大會
核心代表人物:段瑞琴 劉耕農
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7月,蒲城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從此時起至1989年4月,縣人民代表大會先後召開了11屆,26次。
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於1954年7月4日——9日在縣城原培風社劇場召開,出席代表193人。會議審議了縣政府工作報告和普選總結報告,通過了夏糧徵購實施方案,學習了《憲法》草案。選舉出彭玉生、梁懷德、段瑞琴、寧愛蓮、為出席省一屆人大代表。
1977年,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蒲城出席代表為屈良臣、許富坤、王保書、雷德明、王竹盈、高桂花、劉耕農、原政庭。
第八屆第一次會議於1978年5月19日——23日在縣人民大禮堂召開,出席代表484人。會議審議了縣革委會工作報告,選舉了縣革委會組成人員,劉耕農為主任,王宏謙、張發祥、博明敏、屈經緯、王毓華、楊發印為副主任。選舉趙斌為縣法院院長,萬恆民為縣檢察院院長。
第九屆第一次會議於1980年11月26日——30日在縣人民大禮堂召開,出席代表373人。會議審議了縣革委會工作報告,財政決算、預算,概算報告,國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和安排意見報告,縣法院工作報告及縣檢察院工作報告。選舉成立了縣九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劉登榮為主任,張發祥、劉友珊、王玉蘭、萬恆民、張務本、楊華昶為副主任。撤銷縣革委會,恢復縣人民政府。選舉劉耕農為縣長,屈經緯、張斌、傅明敏、麻志傑、張弛、陳煥潮為副縣長。選舉趙斌為縣法院院長,蘇伯翔為縣檢察院檢察長。
(四)
蒲城中學“體制改革”與“勤工儉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原有的教育制度與教學秩序被破壞。1968年秋後複課,中小學學制由“六。六制”改為“五。四分段”的“九年制”,把小學和初中合併的學校稱“七年制”、“八年制”學校。毛澤東提出“五。七”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既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表后在全縣建立四個推行“五。七”指示的試點。蒲城中學的“政治建校”也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中、小學利用夏秋撿糧,開展勤工儉學。但這一活動的廣泛開展是在1958年。當時各學校普遍辦農場、工廠,飼養場。堯山中學,蒲城中學和東槐院小學培育的麥化玉米雜交新品種,生產的微型電話機,照相機等參加全國勤工儉學展覽。
1989蒲城中學科研成果與主要產品:蒲城中學生產的500安電流櫃價值4000元,玉米脫粒機每小時脫粒7500公斤。
(五)
蒲城中學與“文藝匯演”
解放后至1959年,全縣多次舉行文藝匯演。蒲城中學排演了歌劇《紅軍回來了》、《軍民一家親》。
(六)
蒲城中學校辦工廠
蒲城中學校辦工廠建於1987年。1990年產值7.2萬,完成利稅總額0.1萬元。隸屬縣教育局。
(七)
民 盟
核心代表人物:段瑞琴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以文教界的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1950年,盟員劉友珊從外地轉回。此後,又陸續轉來幾名盟員。到1954年,連同新發展的共5人。在中共蒲城縣委協助下,成立了民盟蒲城小組,劉友珊任組長。1956年盟員發展到7人,增選段瑞琴(蒲中校長)為副組長。
教育篇:孔子雕塑
蒲城中學校園,中心廣場北側屹立了一尊6米高由白色大理石鐫刻而成的孔子塑像,該雕像用以來引導教育學生追本溯源、尊師重教、見賢思齊。身著長袍,手執竹簡,拱手而立,仗劍而行,沉靜肅穆,若有所思。雕像高大魁梧,神情莊重,目光堅毅。人們從他面前經過,總要投向他深情的一瞥。歷史留給人們的孔子印象多是身軀前傾,掬手而握,手背向外,腰帶佩劍,以示其文武皆嫻。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半部論語治天下”,中國人對於孔子思想的推崇是深入骨髓的。孔子的思想在今天看起來應該可以從兩個角度去分析:一個角度是關係到整個宗法社會的秩序,這就是歷代統治者都在倡導的國家和社會的綜合治理;而另一個角度就是君子的修身養性。
中國古聖先賢所提倡的道德標準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仁”是仁慈,就是不殺生;“義”,就是不偷盜;“禮”,就是不邪淫;“智”,就是不飲酒,保持理智清醒;“信”,就是不妄語。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標準,佛門以“五戒”修清凈之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仁愛的人,他知道應該如何去實現生命的價值,當然有真正的君子之勇。他是面臨不懼的,他的勇氣表現為一種闊大的氣象。但是,你看那些匹夫,動不動就拔劍相向表現出自己的“義氣”,他可以是勇的,卻未必是仁的。我們不要以為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提倡寬容善良就毫無節制。真正的仁愛一定是有原則的,一定是是非恩怨都分明的,所以能疾惡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愛的人。這就是有是非觀的人,這就叫“能好人,能惡人”。有仁愛在心,一個就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蒙蔽,而是愛憎分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如果一個人的道德沒有修養起來,對於學問又沒有真正去講求,那麼,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參照系,聽到正義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看見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說,這都是我所擔心的。
我們經常會遭遇一些終極追問,比如說人生終極價值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活著?什麼樣的人生叫做成功?怎麼樣的生活叫做美好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終極追問如果不和個人的生命相結合,就是偽問題,因為這個世界上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幸福或者痛苦,每個人的生命狀態都各有不同。孔子在歷史上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也許我們生活當中沒有孔子那樣的老師,但是世界上哪裡就有常師呢?只要我們善於學習,老師就無處不在。既然沒有常師,既然無處不學,既然死記硬背這種呆板的學習方式已經被拋棄了,那麼,我們就要對學習進行一番認真的思索,從而開始真正學習。我堅信,古往今來所有的知識都會活在我們的經驗體系裡,所有聖賢的智慧都可以成為照亮我們自己生命道路的火把,他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是人道的啟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百姓日用,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結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為本,以仁為核,以和為貴。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化的重要根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所據,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
然而,當今國人重視科學技術教育,對於人性的教育卻疏忽了。當人類為了追求利益,不顧一切的為所欲為,天災人禍便會現前。古人云:儒家治國(事)、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如果要人心向善,化解危機,唯有重整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與宗教教育,只有這種教育才是端正人心的靈丹,才是夢想成真的妙藥。
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也就是為什麼供奉孔子像,要供奉祖先。他有非常深遠,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
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象,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現代篇:緬懷歷史,創造未來——校史館觀后感
為了明確學校發展現狀,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開展“學校史,知校情,愛我蒲中”校史校情活動。在實驗樓籌辦了校史陳列室。其主要內容圍繞“歷史沿革”“校名變更”“歷任校長”“著名校友”,“學校榮譽室”“學校博物館”“學生德育教育基地”七個方面講述了蒲城中學的發展。校史館內設辦公室、研究室、資料室,主要工作為校史展覽、校史研究及校史文物的徵集、保管和展出。通過近千張歷史照片、三百多件實物、模型,反映了學校一個世紀來的發展歷程和學研昌盛的豐碩成果。展現了蒲城中學自建校以來的風雨歷程。
第一展廳為“歷史沿革”:展現了校訓及不同時期的校門、校景、反映學校不同時期風貌的老照片,印章、校徽、校歌、紀念章等,使人一走進校史館,如同進入蒲中的“時光燧道”,不禁勾起校友們回憶當年、懷念師長,思念同窗之情。第二展廳為:“校名變更”,第三展廳為:“歷任校長”蒲中歷任校長出生年月先後為排列順序,著重介紹他們的生平簡歷與主要成就。第四展廳為:“著名校友”,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彷彿能聽到智慧的聲音。第五展廳為:“學校榮譽室”是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榮譽展覽室。科研重要成果獎獎狀、獎品、獲獎著作及實物,展出我校教師歷年來獲得的國際獎、國家級教學、科研獎等獎品。第六展廳為:“學校博物館”把學校的文博全景陳列。著名教授,學者,他們的筆記,獎狀,校友贈給學校的物品,每一張卡都代表著一份深情,對母校的熱愛與感謝。第七展廳為:“學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過校史館的陳列與展示,成為學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館從性質上看,屬於收藏、研究、陳列和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具有博物館的部分屬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屬性,從本質上看,應是博物館的一種。它在收藏、研究、陳列、展覽的同時,更大的作用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校研究和產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積澱和創造文化的搖籃,是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土壤,參觀校史陳列室成了每屆新生的必修課。
小草文學社
蒲城中學“小草文學社”成立於1945年,已走過71個春秋。由原瑞生,梁材 郭懷仁 王訪余 鄭伯奇 姚雪垠,等人創辦的文學刊物。由於《小草報》是在地下黨支持下,國民黨黨部要《小草報》在《發刊詞》中寫進“以三民主義為指導”。《小草報》卻以鄭伯奇的《祝小草》代《發刊詞》結果,《小草》剛破土而出便被當局拔了苗。40年後校園文學興起袁峰德擔任名譽社長,教導主任王復興擔任社長。曾聘請了全國著名作家杜鵬程,陝西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著名作家趙熙,王寶成,《延河》雜誌小說組組長雷樂長,陝西日報社主任、記者吉虹,當代青年主編李耘以及本校語文組組長王天德為顧問。這些創作前輩經常來校關心和指導工作,並親自為社員講課、撰稿,有的還題詞留念。是它記載了蒲城中學每一屆優秀“校園文人書生”的成長;也是它更以其獨特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愛好文學的青年朋友。成員先後有董光祖、杜鵬程、趙作雨、趙熙、雷樂長、郭懷仁、牛如中等,他們在指導學生創作的同時對全縣群眾業餘文藝創作,做了大量的組織、輔導工作。短時間內,在地(市)、省、全國報刊上,共發表作品80餘件,其中獲地、省級作品獎的有17件。其中有許多作品被《延河》等省級文學報刊選用,有的民歌被選入《陝西歌謠》。加上“小草報”的質量隨之不斷提高后,小草文學社的名聲也就逐漸擴大了。“小草報”走出校界,開始收到全國各中小學,的來稿,也刊登友校較好的作品,進行創作交流。“陝西日報”主任、記者吉虹看了“小草報”后,為之感動,向教育局長袁峰德(原蒲城中學校長,“小草文學社”名譽社長)提議,將《小草》辦成全縣性的中學生文學社團的小報,並向全縣發行。1987年蒲中小草文學社社員的影評作品獲獎數佔全縣獲獎數的三分之二。為此,當年蒲城中學的影評工作也被渭南地區評為“影評先進單位”。林復毅擔任校長后,對小草文學社更為關心和支持,“小草報”越辦越好,發行量不斷增大,影響日益擴大,也引起省市有關領導的重視。省青少年刊物《神童》雜誌社特聘“小草報”主編趙作雨為《神童》特約副主編,並為《神童》編輯一期內容全是小草社員的作品專輯。這一期出版后,引起《神童》編輯部和省上有關領導的好評。在全國掀起學習李潤虎先進事迹活動中,《神童》雜誌社約“小草文學社”,以《小草》和縣教育局名義為《神童》合編一期《李潤虎的故事》專輯,後來由未來出版社出版。 1989年8月,趙作雨老師代表“小草文學社”參加了北京“全國中小學文學社團經驗交流會”。《中國校園文學》主編黃世衡、副主編夏有志聽了彙報后,對《小草》非常重視並題詞留念。1992年,趙作雨老師與他人合作出版《中學生1000字作文精選》一書,內容全系全國範圍內獲獎過的作品,其中有小草社員文章10篇之多,此書出版后再版7次,全國發行量達20多萬冊,小草文學社也因此獲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杜鵬程看了“小草”報后,甚為高興,雖染病在床,仍用顫抖的手為小草報題詞“敬祝小草報越辦越好”。時間跨入21世紀后,竇進昌校長上任后,在安排全校工作之中不忘小草文學社的活動開展工作,親自過問、指導。完善了機構,竇進昌任名譽社長,晁發才任社長,陳澎濤、同向陽任副社長,兼任《小草報》主編,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陳艷艷任專職輔導教師。
在蒲城中學建校七十周年之際,“小草”文學社負責出版了《校慶專刊》。知名校友雷樂長、趙作雨的講座激起了社員們的寫作熱情;首屆學生辯論賽展現了蒲城中學學生的亮麗風采;社員作品專集的出版為社員搭建了成才的平台;在蒲城中學首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文學社表演的“古詩新韻·中華古典吟唱”獲得了廣泛讚許。
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傑出人才。文學創作方面,古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初唐四傑之一楊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廌(zhi)、民國時期與郭沫若、徐志摩合稱為“五四”到“五卅”間三大代表詩人的王獨清。新中國成立后,蒲城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文學藝術更是盛況空前。“蒲城中學”先後有教育家:王聖域、張警玄,段瑞琴。作家:袁峰德、羅定五、林復毅、常樹民、杜鵬程、權寬浮、趙熙、薛瑞生、雷樂長、柏峰、晨楓、趙作雨、權佳果、任建煜、王寶成、曹百順、劉耕農、牛如忠、萬少平、劉克耕、蘇阿綱、李炳炎、劉福謙、姚良才、馬文良、馮寶哲、李國成、王天德、李成謀、陳緒發、蘇太平、趙茂勝、牛如忠、權信郎、劉耕、李福榮等一大批作家從這片土地上走出,用自己如椽巨筆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對全國文學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小說、散文、詩歌、詩詞、評論、報告影視文學、雜文等各個體裁的創作精品迭出,唱響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旋律。回顧學校曲折奮鬥歷程,閱覽前輩校友們載入史冊光輝業績,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從蒲城中學第一任校長王聖域到張警玄、段瑞琴、袁峰德、林復毅、米鶴倫、常樹民,無一不是中國教育界的內行精英。他們的才華橫溢,德高望重,治學謹嚴,著述豐富,為人師表,一身正氣,從而確保了蒲中的接力棒得到了很好的交接,使蒲中劈波斬浪,揚帆遠航。百年回眸,飲水思源。我們誠摯緬懷艱難創業、矢志不渝的辦學前輩們,真誠稱頌為國增光。廣大蒲中師生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形成了優良文化和光榮革命傳統,在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史冊上寫下了自己的雋永篇章。
有幸參加蒲中“小草文學社”成立30周年,欣慰之至。作為蒲中學子的一員而感到自豪。這些歷史脊樑足以為後世楷模。以史為鑒,不應忘記自己應負的歷史使命,讓明天更輝煌,燦爛。正是由於“蒲中”厚重底蘊和蒲城歷史文明的長期積澱,所以在蒲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成長了一批在中國歷史上光彩照人的仁人志士,譜寫出威武雄壯可歌可泣推動歷史前進的美妙曲。當然更無愧於蒲城這片熱土及其蒲中的熏陶,但願人傑地靈的蒲城,賢達畢至,前仆後繼,這將在蒲城歷史上寫下光輝燦爛一頁。
蒲城中學
學校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方針,緊密圍繞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以推進學校管理的精細化,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切入點,進一步健全、完善管理體制,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奮力拓展學校發展渠道,打造蒲中教育品牌,爭創縣級名校,力促學校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力求把學校發展推向新的高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先後被教育部確定為“重點項目實驗基地”、“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組成員校”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會員單位”,被中央教科所命名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科研先進單位”,被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命名為“科技教育示範單位”,被陝西省十二五科學發展課題組辦公室命名為“創新單位”,被命名為陝西省“標準化高中”、“依法治理示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單位”,被命名為渭南市“示範高中”,被評為渭南市“陽光體育活動先進單位”、“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法治校園”、“健康教育示範校”、“綠色校園”,被評為蒲城縣“和諧校園”、“平安校園”、“文明單位”。前進中的蒲城中學,已成為渭北一所頗具名氣的歷史名校。
學校現有學生3000餘名,教職工185人,專任教師142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36人,其中研究生8名,中高級職稱102人,學歷達標率和崗位合格率分別為95.5%和100%。教師隊伍知識層次高,結構合理。
學校擁有行政辦公樓、教學樓、設施齊全的學生公寓樓及按國家一類標準配置的綜合實驗樓和微機室、語音室、電子備課室、綜合電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平整寬闊的三縱兩橫校園主幹路劃分出教學區、生活區、唐塔景區、中心廣場和活動操場五大區域,校園布局合理,文化氣息濃郁,以千年唐塔為中心的休憩花園,芳草綠茵,花木威蕤,形成了花草樹木環繞唐塔、人文與自然相互映襯的和諧完美的育人環境。
王建濤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銳意進取,精誠團結,勤奮務實,開拓創新,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統一思想,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決策能力,有效地發揮領導班子整體功能和核心作用,圍繞“服務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服務於人(教師、學生)的發展”的工作思路,狠抓學校內部管理,大力開展校園綜合治理,通過各類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抓新課程新教材的學習和研究,提倡“推門聽課”,鼓勵教師參加教育教學課題探討,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大力宣傳表彰“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青年新秀”,打造名師隊伍,弘揚正氣,激發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和社會價值感;隨著學校的發展逐年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整個校園呈現一種積極進取、團結奮進的工作氛圍。
前進中的蒲城中學,正以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和浩然的正氣,發揚永不休止的創業精神,與時俱進,和諧發展,堅持打造渭南教育質量強校品牌,並朝著省級文明校園和標準化高中目標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