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位於杭州轉塘鎮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位於杭州轉塘鎮,設有視覺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和基礎教育中心三個教學單位,由王澍設計。

簡介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位於杭州轉塘鎮,周圍是青山綠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設有視覺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和基礎教育中心三個教學單位。校區總體規劃十分注重校園整體環境的意境營造和生態環境保護,借鑒中、西方大學校園的發展模式,創造一個功能分區合理,融建築、空間、園林綠化、自然環境於一體的校園總體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遊要求的園林式、開放式的校園環境。總體布置從地勢和環境特點出發,遵循簡潔、高效的原則,分區明確,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可變性、整體性。

校區特色


重造自然

設計者認為:規劃並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而是在更本質的層次上對建設模式的選擇。決定著知識與教育將來在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世界中成長,決定著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將在一個什麼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養育,並最終影響、決定著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
所以整個方案正是重新發現自然,並讓建築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組成的原生態的自然之中的一個嘗試。
據王澍教授介紹,他在這個規劃完成之前,幾次爬上六合塔,並拍下了從塔內各個窗口向外看的鏡頭,這些鏡頭表現的是一系列變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後來把這些鏡頭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區的各個角落,當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因此我們在一路的參觀中,就經常會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風景躍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個院子里,一回頭,透過那個大門框,我們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圖》的鏡頭!在這個迷宮一樣的校園裡,你走著走著,就常常會有這樣的驚喜。

整山理水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象山山聳水環,風景充滿詩性迷濛,設計者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這種思想隱含的一個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應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房屋應該質樸而謙 遜,避免過分誇張的建築體量與造型表現,建築首先應考慮隱退。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體現。設計者建立起一個以“回”字為基點的場所模式,“回”即合院,從此出發,遵循一種減法原則,所有校園建築都是“回”的莫種削減結果,如漢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態,直接來自對象山原有自發性山地建築聚落形態的直覺把握。為保持這種文化上的連續性,規劃方案種選擇了兩組舊農舍,建議遷而不拆,就地改造。我們看到遠處田野中的高壓線鐵架,成了視覺中的滅點,真是絕妙!
設計者營造出了一個半人工的緩坡谷地,與現代大學較大體量的建築對應,不用傳統的小橋流水程式,而是選用類似與慶元、龍泉一帶的廊橋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藝術工作室群相連。但這種對景區進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傳統中國的,也是全新的當代創造,形成在喧囂繁華的市鎮中,一片寧靜曠遠的場所。園區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築,使風景向遠處延伸,以借西側遠山之景。園區東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魚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築,不做改動,設計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園能夠在一座大學校園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別是在一所美術學院的校園中。“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種風景,它特別和某種貼近自然的勞作有關。

漫遊性場所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校園設計中特別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築的漫遊環路,建築中的寬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邊、水邊小屋,都是某種既可步行,又可展覽,又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的地方,它們甚至是某種非常規的教室、會議室,與它們相連,是連綿不斷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邊水上,使校園既是理想的教育場所,同時也成為城市旅遊西進的一個新的文化景觀。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兩側,杜家浦河邊,方案為此專門設計了環山沿河的開放的藝術走廊,寬度從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為主體,間雜小型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環境藝術作品。
樸素的磚牆、石牆、夯土牆、水泥抹灰本色牆,簡單的砌築方式,隨自然而變,生趣盎然,間雜以簡易木作,鋼構,體現出人們在長期與山水的共存中,發展出一種面對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這促使設計者做出一種選擇:不將任何人為的設計思想強加在這片土地,將現場先在的建築原則,將建構材料的選定為無前提的第一選擇,它們應紮根在象山這片土地之中。
這就是象山校區,設計者相信,它還應該是會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變化、不斷有新的創造的作品。

獲得榮譽


2021年8月,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入選“二戰以來最重要的25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