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1999年08月06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是沈偉國,經營範圍包括創業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代理其他創業投資企業等機構或個人創業投資業務,創業投資諮詢業務,為創業投資企業提供創業管理服務業務,參與設立創業投資企業與創業投資管理顧問機構。
1999年8月,為貫徹落實上海市政府促進本市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的“18條”政策,推動政府科技投入改革,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十年來,上海創投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採取“基金的基金”和“委託管理”模式,吸引海內外社會資金,先後組建20多個創業投資基金,培養和聚集100多名各類創業投資人才;依靠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先後投資了240多個早中期高新技術企業。在推動創業投資在我國的萌芽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2004年以來,上海創投又作為資金管理公司,負責管理上海市30億元科教興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專項資金,承擔34個重大項目的管理工作,履行出資人職責。在項目篩選、項目評估、後續監管、增值服務等環節引入創業投資管理機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上海市政府的鼎立支持下,公司藉助於先試先行的政策支持,積極探索、努力實踐,以創新求發展,開拓既能與國際風險投資相接軌,又具有我國特點的中國風險投資之路,在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999年4月,按照市政府相關決議,公司開始籌建,8月6日,正式獲得工商營業執照。
2000年6月,公司首次與高校-上海交大合作,組建交大創投(現改名為慧立創投),積極探索高校科技資源與風險投資結合的市場化模式。
2000年10月,與復旦大學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復旦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與高科技園區合作,成立張江創投,開始探索與高科技園區及社會資本的合作。
2001年8月,受上海市信息化辦公室委託,管理5000萬元上海市軟體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2001年10月,受上海市信息委的委託,上海創投管理市信息技術創新基金,同時,信息創投與該基金建立1:1的配投關係。
2001年10月,與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合作,成立漕河涇創投。
2001年10月,與華虹集團、上國投合作組建新鑫投資公司,開始探索與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合作,推進創業投資事業的發展。
2001年12月28日,上海創投與交大創投、上海住宅科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徐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上海交大信息投資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公司與美國橡子園合作,成立的橡子園上海孵化器落戶張江,2003年1月20日,周禹鵬副市長和陳五福先生為上海橡子園揭牌。
2003年4月,上海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創投直接投資的部分項目委託該管理公司管理。
2003年5月,上海創投與招商銀行建立“投貸聯盟”,對上海創投及其旗下基金投資的優質項目,招商銀行給予優先信貸支持。
2003年12月,與新長寧集團等機構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兆豐創投,並委託復旦量子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2004年,公司接受市政府委託,為上海市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的項目篩選和評審展開籌備工作。
2004年8月27日,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在錦江賓館小禮堂隆重召開“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勇攀創投事業高峰”——公司成立五周年紀念會。上海市發改委領導及各委辦相關處室負責人,上海創投體系各基金、管理公司及部分項目公司老總,“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共100餘人參加了會議。
2005年5月,首批上海市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的項目正式簽約,上海創投受市政府委託,作為資金管理機構,為入選的項目提供資金管理和增值服務。
2007年5月和10月,公司分別與張江集團、徐匯國資等合作,成立了張江漢世紀、徐匯領匯2個基金,並分別委託不同的專業團隊管理。
2009年6月24日,常務副市長楊雄到上海創投調研,對上海創投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2009年8月7日,上海創投在錦江小禮堂舉行10周年慶典,市政府副秘書長蔣卓慶到會作重要講話,市發改委副主任池宏宣讀了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發來的賀信。
1、公司性質
地方財政出資的國有獨資企業直屬市政府參照國際風險投資方式運作。
2、公司宗旨
推進高新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立足上海,面向全國,進入海外;政府目標,市場化、規範化運作;團結合作,探索創新。
3、公司任務
吸引和帶動海內外各種創業資金,不斷擴大創業投資規模,形成多元化創投網路;選擇投資管理人(公司)和資金託管機構,市場化運作創投資金;推動我市政策環境建設,培養創業投資人才,營造最佳創業投資氛圍。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本著“人才推動發展”的創業理念,以“一流的待遇、一流的機制、一流的平台和一流的品牌”廣聚投資業精英,形成了一支“誠信、專業、開拓、創新、進取”的投資專家團隊,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彙集了數十位海內外行業專家、金融專家和企業高管。依託團隊優勢和行業資源,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在資源類、快速消費品、高科技、教育、醫療、金融、IT產業等行業均有大量投資,通過不斷輸入管理經驗、行業經驗、金融經驗,幫助企業做強做大,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為本土領先的直接投資基金專業管理機構之一,始終走在行業發展的前列,“集合資金、專家理財、組合投資、分散風險”,以專業和卓越的投資管理,為股東創造價值,為會創造財富。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管理三類基金,包括創投基金、產業基金、併購基金,總規模超過100億元。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幫助國有企業、營企業、金融企業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分享全國各區域、各行業高成長收益。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管理數十支創投基金,採取專業穩健的投資策略,結合自身團隊資源、行業資源和市場資源,主要投資高成長未上市公司股權,通過優化企業治理結構,鼓勵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為股東帶來豐厚收益。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自創建以來,依託市政府6億元種子資金吸引和支持海內外風險投資機構、資金和人才向上海集聚,切實推動技術、資本和產業以多種形式,在多個層面進行轉換和結合,僅僅兩年時間,創業投資規模如同滾雪球一般已逾30億元,開始成為促進上海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進行創新、創業的強大推進器。該公司的成功實踐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註:政府種子資金5倍放大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堅持以政府資金作為吸引海內外各類資金的種子資金的基本思路,著力擴大資金規模,迄今,已與多家國內外投資機構簽約合作,建立了13個風險基金,發展勢頭很好。如通過與美國Cu tle r金融基金機構多次洽談,最近已就在滬設立1.5億美元的“第一亞洲”風險投資基金達成協議。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還多次組織有關人員與矽谷、台灣、香港、新加坡風險投資組織和機構交流,既宣傳介紹上海,又研討合作,積極引入管理人才、運作經驗和更多的海外風險資金。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帶動民間資金、擴大投資規模過程中,適應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大力推進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和環保等領域專業性風險基金的發展,其中有4500萬元信息技術創新基金、3000萬元生物技術基金以及1億元以投資重點項目為主的生物投資基金、1億元新材料基金等。該公司以高新技術領域和處於成長期的科技小企業為投資重點,以大學、中科院、留學人員和民營科技企業為主要對象,通過對數千個項目的篩選,至今已投資74個項目,投資總額近24億元。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入資金為2.8億元。在此過程中。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堅持將創投資金設在高科技園區、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內,這樣更利於貼近和支持創新創業。該公司現已在上海張江和漕河涇高科技園區、中科院、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清華大學等處建立了8個風險投資基金公司,使風險基金直接進入了科技成果轉化第一線。並與招商銀行、上海銀行等銀行建立了“投貸聯盟”,使管理或可支配的資金總量達到28億元;現有專業投資管理公司20家,吸引創投專業人才100餘人,其中30%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累計投資項目150餘項,分佈在信息、生物與醫藥、新材料、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大多是初創期和成長早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上海創投堅持“積極探索、努力實踐”的方針,採取“基金的基金”、“委託管理”等運行模式,建立了“政府引導、民間主體、專家理財、市場化運作”的機制;在聯動科技界、金融界、產業界,建立多元化風險投資體系、實現資金快速放大、培育創業投資管理機構和中小型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以及扶持創業人才成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
上海創業投資公司一套新的機制將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投資新的科學技術項目的做法,變成了由政府拿出一筆資金,委託基金管理公司的專業人員來篩選項目,決定投資方向,進行項目管理,這是很大的進步。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按國際慣例實行出資人和管理人相分離的運行模式。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通過支持和培養懂技術、懂企業管理和懂資本運作的專業人員組成風險投資管理機構以及吸引海外風險投資專家,目前由80人組建了18家管理公司管理全部資金,這些管理專家中約30%的人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他們有豐富的風險投資管理經驗,視野開闊,同時投資成敗與他們自身的經濟收益緊密掛鉤,責、權、利明晰,所以,在投資決策和項目管理過程中與創業者容易建立良好的關係,因而項目的運作易有成效。
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如日中天,上海創投正與海內外投資者、管理者、創業者廣泛結盟,與美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江蘇、浙江等海內外創業投資界相依互動,它在發展高科技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這項事業在國內剛剛興起。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深信,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前景廣闊,必將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領域大放異彩,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立足上海、融於全國、面向世界,創造新經濟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