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短時記憶的結果 展開

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short-termmemory)簡稱STM,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的的核心。短時記憶的編碼以聽覺編碼為主,也存在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短時記憶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時記憶中的刺激信息回憶出來,或當該刺激再現時能夠再認。短時記憶的容量又稱為記憶廣度,指彼此無關事物短暫呈現后能記住的最大數量。短時記憶廣度與識記材料的性質和個體對識記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內在聯繫。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在無複述的情況下只有5~20秒,最長也不超過1分鐘。

釋義


心理學家根據信息保存時間的長短以及信息的編碼、儲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把記憶分為瞬時記憶(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人對刺激信息進行加工、編碼、短暫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從瞬時記憶到長時記憶的中間環節。其功能是暫時地存儲信息,以使信息進入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包括直接記憶和工作記憶兩個成分。直接記憶是指輸入的刺激信息沒有經過進一步的加工編碼,盡在腦中短暫存儲,但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工作記憶是指對輸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進行加工與編碼,使其信息容量擴大的記憶。在短時記憶中,只有那些被加工、處理和編碼后的信息,才能被轉入長時記憶中作進一步的存儲,否則就會被遺忘。

存儲


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複述。它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生遺忘。 
複述又分為兩種:機械複述或保持性複述;精細複述。其中精細複述是短時記憶存儲的重要條件。

遺忘


遺忘進程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存儲的時間也很短暫。在沒有複述的情況下,短時記憶可以將信息保持15~20s。 
遺忘原因
沃和諾爾曼(Waugh & Norman)通過實驗表明了,短時記憶的遺忘主要是干擾引起的。即遺忘是由於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

編碼


短時記憶的編碼以聽覺編碼為主,也存在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

聽覺編碼

康拉德(Conrad)1964年實驗結果發現了,被試回憶由視覺呈現的刺激字母時,所發生的錯誤絕大多數是同音混淆。因此得出結論:短時記憶中存在聽覺編碼。即在短時記憶中,對刺激信息主要以聽覺形式進行編碼和儲存,即使刺激信息以視覺方式呈現,個體對視覺刺激進行加工處理時也會把它們轉換成聽覺代碼。 

視覺編碼

波斯納(Posner)1969年 用Aa實驗發現,被試對同形關係(AA)比同音關係(Aa)的字母的反應時要快,但這種同形關係的刺激信息具有的優勢,只有在依靠視覺編碼進行的信息加工中才會出現。因此得出推斷:在短時記憶的最初階段,存在視覺編碼過程,然後才向聽覺編碼過渡。

語義編碼

維肯斯(Wickens)採用前攝抑制設計實驗表明,短時記憶存在某種語義編碼。

影響因素

● ● 覺醒狀態。覺醒狀態即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它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的效果。比如,艾賓浩斯通過實驗發現,被試在上午11~12點的學習效率最高,下午6~8點之間的效率最低。這可能與不同時間的不同覺醒狀態有關。 
● ● 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大,短時記憶編碼的效果也越好。 
● ● 組塊。對記憶的內容組塊化或者擴大每一個組塊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記憶的編碼效果。

提取


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時記憶中的刺激信息回憶出來,或當該刺激再現時能夠再認。
Sternberg 採用加法反應時,進行了短時記憶提取的實驗研究
假設短時記憶中被試對記憶項目的檢索和提取分為三種方式
(1)平行掃描
(2)自動停止系列掃描
(3)完全系列掃描
結果表明,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掃描方式進行的。

特徵


容量有限

短時記憶的容量又稱為記憶廣度,指彼此無關事物短暫呈現后能記住的最大數量。
美國心理學家 Miller 有關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時記憶的刺激項目大約為7個,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為7±2個組塊。短時記憶廣度與識記材料的性質和個體對識記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內在聯繫。組塊能夠有效的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組塊是短時記憶容量的信息單位,指將若干單個刺激聯合成有意義、較大信息單位的加工過程,即對刺激信息的再編碼。
例如,要記住2824714932這樣一個電話號碼,若把它分成28(局號)、2471(總機號)和4932(分機號)3組,就能減輕記憶的負擔,擴大記憶的容量。

組塊的作用

組塊能夠有效的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人在加工和處理信息時,運用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把若干單個刺激聯合成較大信息單位的能力(即組塊化),可以有效地擴大和增加短時記憶廣度,提高記憶效率。

時間短暫

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在無複述的情況下只有5~20秒,最長也不超過1分鐘。

複述的作用

複述是指通過語言重複剛剛識記的材料,以鞏固記憶的心理操作過程。在有複述的情況下,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的學習材料會向長時記憶轉移。
實驗表明,學習任何材料以後,若使用分心技術干擾複述的進行,短時記憶的遺忘就會迅速發生。1959年,L.R.彼得森和M.J.彼得森夫婦讓被試識記三輔音連串后立即對某3位數進行“倒減3”的出聲運算,如309-3=306,要求每秒鐘減出1個數,以干擾被試的複述。結果發現,間隔6秒,有68%的被試不能回憶,間隔18秒,則有將近90%的被試不能回憶起三輔音連串。B.B.默多克不僅用三輔音連串,還用三片語合作為實驗材料,用上述方法做過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複述分為保持性複述和精細複述。前者又稱簡單複述和機械複述。後者又稱整合性複述,它使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得到進一步加工和組織,使之與個體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從而使信息轉入長時記憶中。

有關概念


工作記憶,是認知活動的工作平台,它包含從瓦解接受信息,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以及對這些信息進行操作。工作記憶模型在某些方面比短時記憶更近一步,它與人類複雜的認知技能有關,尤其與言語理解、辭彙學習、閱讀理解、寫作、邏輯推理、複雜學習等方面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
Baddeley 和 Hitch 提出工作記憶模型,其中包括中央執行系統,視覺空間初步加工系統和語音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