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董建華的結果 展開
董建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
董建華,中醫內科學專家。上海市青浦縣人。1935年至1942年隨上海名醫嚴二陵學醫。1955-1956年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進修。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在數十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脾胃病的辯證論治提出了“通降論”、“氣血論”、“虛實論”的學術觀點,補充和完善了中醫學脾胃病論治理論,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其它系統疾病的辯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提出“辯治方法”等學術觀點,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專著10餘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
董建華(1918.12.17-2001.01.26)中醫內科學專家。上海市青浦縣人。1935年至1942年隨上海名醫嚴二陵學醫。1955-1956年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進修。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在數十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脾胃病的辯證論治提出了“通降論”、“氣血論”、“虛實論”的學術觀點,補充和完善了中醫學脾胃病論治理論,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其它系統疾病的辯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提出“辯治方法”等學術觀點,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專著10餘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18年12月17日 出生於上海市青浦縣。
1935年 畢業於上海青浦中學。
1935—1941年 隨中醫嚴二陵學醫。
1942年 在上海市及青浦縣開業行醫。
1950年 任青浦縣城廂聯合診所主任,縣衛生協會主任。
1956年 當選為青浦縣人民委員會委員。
1955年 在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學習後任教。
1957年 任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
1963年 任北京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附屬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
1978年— 先後任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中醫系第一副主任、北京中醫學院顧問、教授。
1983年 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科教文衛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
董建華出身於中醫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中醫眼科大夫。外祖父是位秀才出身的儒醫,善治熱病急症,聞名鄉里。耳濡目染,使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先在本鄉私塾學習古文,然後進入中學學習,為後來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7歲時,按照父親的安排,拜上海名醫嚴二陵為師。嚴二陵是馳名滬、江、浙一帶的中醫大家,不僅擅長內科,對婦兒雜症也有獨到之處。在隨師應診的過程中,董建華細心觀察,揣摩,勤思勤問虛心刻苦。隨診之餘,他苦讀《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及《諸病源候論》、《丹溪心法》、《景岳全書》、《溫病條辨》、《醫學心悟》、《時病論》等各家論著。每讀一書,他都要摘錄,結合臨床實踐寫出心得體會。遇到疑問,虛心向老師及師兄求教。日積月累,不僅學到了老師臨床診治疾病的經驗,而且掌握了中醫理論,深得老師的真傳。他知道,要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須廣開思路,集思廣益。因此,他一面精益求精地探索嚴先生的學術思想,同時博採眾家之長,廣泛收集名家驗案,臨證加以運用、比較,開拓了自己的思路,為逐漸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打下了基礎。
1942年,董建華返回故里,開業行醫。他一面為患者診治,一面在秦伯未開辦的中醫函授學校深造。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社會動亂,百姓生活困苦,天花、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董建華不計報酬,無論窮富,精心為患者治病,積累了極豐富的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後擔任了青浦縣城廂聯合診所主任,縣衛生協會主任,中國紅十字會青浦縣分會副會長以及縣政協委員等職。
1955年,董建華被選送到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深造,使其10多年的實踐經驗得以升華。由於成績突出,受到了學校的嘉獎,爾後留校負責傷寒與溫病的教研工作。
1957年,董建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衛生部為加強並充實北京中醫學院的師資力量,董建華奉命首批由南京調到北京工作。在他擔任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期間,致力於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為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教研室的建設,為開創階段的北京中醫學院的教學、醫療、科研工作,發揮了卓有成效的奠基作用。為此,於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和全國先進工作者。
1974年,董建華作為中國衛生代表團顧問,出席了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第27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傳統醫藥學在保障人民健康與改善環境衛生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報告,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他還應邀出席了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東洋醫學會學術年會,並作為國家醫學專家先後專程為菲律賓、喀麥隆等國家的首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醫療保健工作,為中醫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1978年,董建華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被選為中華醫學會理事,繼而擔任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91年改稱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醫內科學會主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醫專業組成員,衛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發展我國中醫事業和弘揚中醫學術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83年,董建華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1988年、1993年連任了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及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作為人民代表,他不顧年邁,多次深入基層視察,組織中醫界的人民代表收集、研究中醫工作中的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議案。為中醫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畢生致力於中醫教育事業培養 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醫棟樑之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為培養更多的中醫人材,於1956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中醫學院。董建華作為中醫專家及師資力量,調至北京中醫學院工作,他將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向中醫教育事業。當時中醫學院尚無完整的教材,他率先組織教研室教師編撰了《溫病學講義》及《傷寒論釋義》,並參加了全國《中醫內科學》的統編教材的編寫,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他根據中醫學的特點,提出中醫學院學生應早臨床、多臨床才能真正掌握中醫學的要契的想法,並身先士卒,帶領學生深入礦山、農村、醫院實習、調查,使學生在醫療工作的第一線,思想、醫德和技術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培養了一批既精通理論又有很高的臨床技能的中醫人材。這批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后,相繼成為全國各省市的中醫骨幹力量,其中不少走上了中醫工作的領導崗位,成為中醫事業的棟樑。
建立研究生制度之後,從1979年開始,他先後招收了24名研究生,其中攻讀碩士學位的11人,攻讀博士學位的13人。鑒於他在社會上的聲望,身兼數職,每日業務、會務繁忙,但為帶好研究生,他寧願自己減少休息,也盡量保證每周兩個半天帶研究生門診。遇到開會,他就減少午休提前門診。若去外地開會,他常常是剛看完門診病人就立即去機場,或者上午剛下飛機,下午就到門診應診。這樣,跟他學習的研究生得以經常親聆他的教誨。他對研究生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求研究生有良好的醫德,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指出:看病不僅要有良好的技術,同時開藥處方要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葯源匱乏的,盡量不用;價格昂貴的,盡量少用。對待患者要親切和藹,說明病情時要避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等等。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同時,發現研究生不當之處,嚴厲批評,毫不姑息,使人難以忘懷。他對醫療技術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從一點一滴做起。如處方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防止調劑人員因看不清而出錯。特殊煎服方法也要寫詳盡。對於如何觀察病人的病症及其變化,如何進行臨床研究、療效分析和總結,以至如何寫好中醫病歷等,他都不厭其煩地一一講述。半天門診,邊講授邊診病,顧不上喝水,常常口乾舌燥,他都毫不在意。他還抽出時間,帶研究生深入基層講學治病。他帶學生和研究生去河南省商丘市講學、診病,當地群眾聽說董教授來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每天患者達七八十人,非常勞累。但他高興地說:“這裡看到的大多是疑難病,這是你們學習的好機會”。研究生被深深地感動了,為了不辜負老師的一片苦心,他們更加努力刻苦學習。10年來,跟他學習的研究生已有18人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的7人,獲得碩士學位的11人。目前他以耄耋高齡,繼續帶5位博士研究生和4名學術繼承人。
精於脾胃病和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
董建華在繼承先師學術的基礎上,集百家之長,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風格。在治療內科、婦科及兒科疑難重症及多發頑症方面有獨到之處。特別是治療脾胃病和熱病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脾胃病是現代常見病,多發病,他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理論推導,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在前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的理論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體會,強調胃氣和降是胃主要生理特徵。胃為水谷之海,主要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胃氣得降,則“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胃病的病機則是以種種原因造成的胃失和降為主要特點。氣滯、血瘀、濕阻、食積、痰結、火郁、寒凝、勞倦等都可使胃氣失其通降之職,而出現一系列病證。同時,胃為多氣多血之府,胃府為病必然會出現氣血的損傷。一般說來,初病多在氣,病症以脹為主;久病多傷血絡,病症以痛為主。從病程的長短及癥狀特徵可以初步區分胃病的性質。總的來說,其病機演變是從氣滯到血瘀,然後發展為氣血陰陽虛損的這樣一個過程。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生活狀況之差異,前人治療脾胃病,重於脾而輕於胃。他發現現代人的脾胃病與前人之異,治療脾胃病重於胃而輕於脾。他認為治療脾胃病當以疏通氣機、調暢氣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滯,使上下氣機通暢則升降有序,陰陽寒熱調和,胃病自除。在臨床治療中,他總是迅速地從大量的癥狀中抓住主要癥狀,結合面色、舌象、脈象,準確地辨清氣血、寒熱、虛實、分別施以理氣通降、理氣活血、化瘀通絡、降胃導滯、通腑瀉熱、滋陰通降、辛開苦降、疏肝理氣、升清降濁、散寒通降、辛甘溫陽等10餘種方法,並自製了胃蘇飲、胃痛寧、化瘀煎、溫胃湯、養胃湯等系列胃病方劑和成藥。良好的臨床效果,得到了廣大患者的歡迎。他曾經治療一例胃病患者,胃痛反覆發作20餘年,有時劇痛難忍,有時隱痛綿綿,終無寧日,雖經多方治療,未能取得效果。診時體瘦面黃,胃痛午後及夜間為甚,疼痛難忍,納少便結,經董建華辨證屬氣滯血瘀,以瘀為主,用理氣降逆、活血化瘀治療,僅服5劑,胃痛基本消除,又經2診治療,20年重疾霍然痊癒。被西醫認為不可逆轉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也不同程度地好轉或得以痊癒。
在治療熱性病方面,他辨證準確,處方精練,用藥簡捷輕靈,看來平淡無奇,卻有驚人的效果。外感熱病往往變化快,危重症多。他認為中醫治療外感病一方面要注重逐邪解毒,另一方面調整機體氣血臟腑功能也不能忽視。他治療外感病善於抓住病性、病位、病機,以輕宣透達、疏通氣血為主要特點。一些急重熱病,經多種治療無效,經他3劑湯藥治療就可熱退身涼、脈靜而轉危為安。如治療一位老人,高熱一月余,體瘦、舌紅、苔灰膩,經他人治療多次毫無效果。他辨證認為,患者雖然年邁陰虛,但中焦濕熱阻滯,故高熱不退,屢治無效。他用豆卷梔子湯加味,3劑服下,熱即退凈,再予調理。患者和學生們都驚嘆不已。
董建華精湛醫術蜚聲於海內外,慕名而來的患者甚眾,有專程從海外歸來的華僑,也有從偏僻地方來的農民,他都一一精心診治,其中不少疑難重症,中醫、西醫治療未獲效的,通過他的治療獲得很好的療效。
為弘揚我國中醫學術 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而儘力
董建華在長期從事中醫工作過程中,十分關注中醫事業的發展和前途,在教學時,他諄諄教導學生熱愛中醫工作,練好基本功,在繼承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他強調,學習西醫或其他知識都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醫,決不能見異思遷,學了西醫,丟了中醫。他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精神,給學生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受到深刻的教育。在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以後,更是時時刻刻把發展祖國中醫事業作為己任,多次在政協和人大會議上發言,呼籲全黨全國重視中醫工作。他在1980年全國政協會議小組會上的發言《大力發展中醫事業》在《人民日報》刊登以後,在全國中醫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得到中醫各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和響應。接著在1983年的中醫辯證法學術討論會上,作了《當代中醫發展的幾個重大問題》的講話,並發表於《大自然探索》和《大公報》上,引起了國內和港澳中醫界的高度重視。他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以後,在他的倡導和組織下,每次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都召開一次來自各省市代表團的中醫代表的座談會。聽取各位代表的意見和建議,並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同志一起共商振興中醫之大計。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改進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議案和建議。如關於中醫立法問題、中醫發展規劃、中醫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等問題,均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和肯定,有些正在落實。他還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迅速搶救老中醫的學術和經驗”的建議,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決定恢復中醫教育的師承辦法,並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繼承名老中醫經驗拜師大會”。組織了一批有一定學術水平和臨床經驗的中高級中醫師,繼承老中醫經驗。這一計劃,無疑將為推動和發展中醫事業起到重要作用。
董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2 張伯臾,董建華.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 張伯臾,董建華.中醫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4 董建華.董建華醫案選.北京:內部出版,1978.
5 董建華.溫熱病論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6 董建華.臨證治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
7 董建華.中醫內科急症醫案輯要.太原: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8.
8 董建華.中國現代各醫醫案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9 董建華.談談治療胃脘痛的經驗.新醫藥學雜誌,1979,10.
10 董建華.溫病之“熱”與“汗”.浙江中醫雜誌.1980,15(7):307-309.
11 董建華.談談補法之誤用.中醫雜誌,1980,9.
12 杜懷棠、馬朋人整理、董建華.咳喘醫案.湖北中醫雜誌,1981,(1)13-14.
13 董建華.治療痹證臨床經驗.中醫雜誌,1982,2.
14 杜懷棠,董建華治療溫病經驗瑣談、山東中醫雜誌.1983,(2):39-41.
15 王長洪,董建華治療慢性泄瀉的臨床經驗.江蘇中醫雜誌,1984,5(3):12-13.
16 董建華.理氣法的臨床應用.黑龍江中醫藥,1983,(4)1-6;1984,1.
17 董建華.脅痛的病理及其治療.河南中醫.1984,(1):20-22.
18 董建華,宋立人.淺談《傷寒論》少陽病的證治三要.北京中醫學院院學報,1984,(1):9-11.
19 董建華.淺談熱性病臨床治療規律.雲南中醫雜誌,198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