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州
睢州
睢州,即今河南睢縣,位於河南省東部,是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300多年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從金天德三年(1151)拱州更名睢州,到1913年廢睢州為睢縣,睢州存在近八百多年。八百年來,睢州人文鼎盛,歷史遺跡豐富。現已形成精品旅遊線路:北線有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白雲寺、睢杞戰役烈士陵園、神秘秀麗的北湖;東線有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條街,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的別墅建築群袁家山(呂祖廟)、袁家山內的寶墨亭;南線有唐宋時期的無憂寺塔、聖壽寺塔;西線有湯斌母親賢良祠、睢杞戰役戰場遺址、周龍崗文化遺址。歷史名人有袁可立、李汝華、蘇金傘等。
睢州,今河南睢縣地處豫東平原,隸屬於河南省歸德府(今商丘市),西距鄭州市160公里,東至商丘市60公里,東鄰寧陵縣,南接柘城、太康縣,西毗杞縣,北靠民權縣,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北枕鴻河,南通江淮,西屬汴洛,東走徐沛,隱然中原一襟要也”,睢縣夏商時城邑在承匡(一名承筐,今睢縣匡城村,本為宋國西部邊境重鎮,位於縣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秦初建縣城於承匡。秦(前221年)遷移至襄邑並置襄邑縣。
秦置襄邑縣。漢屬陳留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分東郡、陳留置陽夏郡,襄邑屬之。北齊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復,屬宋州,大業初廢州,改為梁郡。唐初襄邑隸杞州,貞觀元年(627)屬宋州。宋初屬開封府,崇寧四年
睢州
(1105)升為拱州,以開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寧陵、楚丘、柘城來隸。大觀四年(1110)廢拱州,復為襄邑縣,還隸開封。政和四年(1114)復為州,隸京東西路,以襄邑、太康、寧陵為屬縣,余歸舊隸。六年(1116)又 以寧陵歸南京,太康歸開封,復割柘城來隸。金天德三年(1151)拱州更名睢州,隸南京路。元睢州屬汴梁路,領四縣:襄邑,考城,儀封,柘城。明洪武初屬開封府,以州治襄邑縣省入。十年(1377)五月降為縣。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升為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屬歸德府,領縣二:考城,柘城。清睢州仍屬歸德府。 1913年廢州改為睢縣,屬豫東道。1914年改豫東道為開封道,1932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商丘專區,1959年屬開封專區,1961年屬商丘地區。1997年6月撤銷商丘地區,設立商丘市。
睢縣縣城先後遷移三次,均與黃河泛濫有關。第一次遷移發生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由承匡(今睢縣匡城村)
睢州古城遷徙
睢州附近黃河變遷圖
遷至襄邑古城(約在今城湖西1公里範圍內)。第二次遷移時在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由古城遷至襄陵附近即睢州舊城(今縣城北城湖)。第三次遷移歷時較長,前後百餘年始完成,由睢州舊城(今城湖)南遷至睢州新城(即今日縣城),舊城即今日睢縣縣城北之城湖。
明弘治時期睢州黃河流經圖
明嘉靖時期睢州城池圖
睢縣不同時期所形成的城池相連形成“凸”字形城池整體格局。秦時所築襄邑城,舊志稱為古城,經兩漢魏晉南 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末,歷1300多年。其故址位置大致在今城湖以西一公里範圍內。宋崇寧四年(1105 年)升襄邑為拱州,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由古城遷至襄陵附近即睢州舊城(今縣城北城湖),襄邑古城遂廢棄成湖(即“西湖”,一名“萬糧陂”。)“城西曰西湖,一曰萬糧陂,今皆堙廢。”西湖在清初已淤塞成為平地。北宋崇寧年間所築拱州城(即睢州舊城)規模要比襄邑古城大得多。據續修睢州志載,宋所築城周長共十里三百步,金元兩代,中原戰亂頻繁,州城失修,城牆大部分被毀。明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調開封周王府所轄堅城衛屯守睢州,改名睢陽衛。衛指揮使吳仲奉命率部重修州城。緣舊堤修築建城樓四、敵樓四。後年深日久,城外地勢因黃河泛濫后泥沙淤積而逐漸抬高,城內地勢則相對日漸低洼。成化十三年(1477年),黃河在杞縣決口,河水沖入城垣,淹沒州城,官廨民舍蕩然無存。水退後積水面積仍大,州城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因而大減。城南關外有東西向高阜,名為“鳳凰嶺",延綿若干里,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於此。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河南巡撫章煥來睢州巡視,遂令在州城南關外居民稠密處再修築一座新城。這座新城和原州城不同之處在於新城城牆全部用磚砌成,而舊城則為土牆。新城長十有二里,其高三丈有五尺,其圍之步積而數之三千八百有奇,周圍包之以磚,建門七。2其中南門三座,自此,睢州有了新舊二城,新舊兩城相連,舊城正方,新城橢圓,新長舊狹,形如凸字,俗稱鳳凰城。新舊二城周圍皆有城河環繞,池之形勢逐城而成,當門有浮橋,植柳以固其岸。官衙、儒學、倉廩、監獄、察院、衛所等官方機構仍駐舊城,新城則多為民居和商肆,二城並存,功能互補,是中原地區的名城重鎮。
清乾隆時期睢州城池圖
睢州城池圖
龍四大天王廟在新城大街,三皇廟在新城東門內,東嶽廟在北門外,文昌祠在西門內繪川書院內,六忠祠在新城西門內、襄王廟在厚台岡,泰山廟在東門外,興國寺在舊西門內,乾明寺在舊西門外。岳忠武王廟在東門內,范忠宣公祠在新城西門內,此外還有關帝廟、八臘廟等。
睢縣水域分布圖
睢州古城與商丘地區古城比較
鳥瞰中原水城——睢縣
舊城城牆殘跡在20世紀50年代尚可在城湖四周看到,90年代末開發城湖,環湖修路,遺跡從此消失殆盡。北部舊城湖中仍有駱駝嶺、宋襄公陵(襄台)、漢代濯錦池遺址、鳳鳴島、宋蘇東坡二賦寶墨亭等歷史遺跡。南 城區緊鄰舊城湖,東西長,南北短。新城建國后城門及城牆被全部拆除,一部分城磚用來建造睢縣第一中學教學樓(今睢縣高中老校綜合樓)。今日睢縣縣城,即在原睢州新城的基礎上擴展而成。南城區主要有縣城東南隅的袁家山古建築、建設路西段北側的湯文正公賢良祠、縣城東關西南隅的東關清真寺、解放路南的儒學文廟大成殿以及縣城東關明清一條街等重要的歷史古迹。有待修復或重建的歷史勝跡有袁可立府第(許定國刺殺高傑處)、許彥周詩話樓、張師德清香館、父子狀元坊、袁尚書大石坊、三進士坊、桃花洞、甘菊泉、錦襄書院、乾明寺等。城區新建街道和老街道並存,街道基本呈現橫平豎直格局。僅有東關明清一條街還保留有部分老舊建築,但 街道已被拓寬,大部分傳統住宅被拆毀。
其它街道均已更新為現代風格的建築。建國后拆除的古建築有火神閣(原在城內北街)、關帝廟(原在城北門裡)、救苦奶奶廟(原在城內北街)、城隍廟(今城關鎮院內)、鐘鼓樓(位於東街丁字路口)、奎樓(在原城東南城牆上)、洛學書院(本袁可立府第,原在東大街路北)。
“高許之變”是明末著名的歷史事件,是河南總兵許定國在河南睢州(今睢縣)袁尚書可立府第以歌姬美酒宴殺南明大將高傑的大事變,此次事變因為許定國的降清而導致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巨變。
高傑(?—1645年),字英吾,陝西米脂人。封興平伯,與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合稱南明四鎮。弘 光時,高傑在南明江北四鎮中兵力最強,受史可法器重。明弘光元年,清兵下河南府,高傑約河南總兵許定國,互相聯絡。然許定國已暗自降清,並送其子渡黃河押為後金人質,反誘高傑至睢州營中,砍下頭顱,持首級向清軍邀功。
袁尚書府第,《河南通志採訪稿》稱“袁尚書可立故宅”,鄭廉《豫變紀略》稱“袁園”。為明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始建於明萬曆間。原為三進院落,后經改建、擴建,達房屋數百間。與州城南部之袁家山及東西對峙的兩個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中有“弗過堂”、“石仙堂”、“藏書樓”等著名建築,其中後院“藏書樓”下的廳堂,就是河南總兵許定國刺殺南明大將高傑的地方。直到民國年間,藏書樓上當年被焚毀的棚板仍沒有被修復,空置二百餘年,以紀念這一著名歷史事件。
公元一六四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北伐前軍統帥高傑率軍駐徐州。十二月二十三日,興平伯高傑北征,兵發徐州。二十七日,高傑在歸德(今商丘)給許定國千金,帑百匹。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高傑抵歸德府城。時河南總兵許定國駐在睢州,有情報說許定國已經將自己的兒子北渡黃河送去做人質降清。高傑招許定國來歸德會面,許定國不應。正月初九日,高傑、河南巡撫越其傑、巡按陳潛夫同往睢州。其時,故兵部尚書袁可立子袁樞,任河南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兼河南按察使司僉事,在其故袁尚書府第內開府治事。史可法與河南巡撫越其傑、參政袁樞都勸高傑不要入睢州城,高傑輕視許,沒有聽從,遂入城。正月初九日,許定國邀高傑在睢州會面。初十日,高傑、越其傑、陳潛夫等都來到睢州,許定國相迎於州城東郊,各敘思慕情。這時高傑的兵將在睢州城東二十里以外駐紮,止從百餘騎親兵入城。
南明弘光元年(后金稱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二日(《國榷》載十三日丁酉),許定國以歌女相誘宴飲高傑於故兵部尚書袁可立府第“藏書樓”下。酒酣,高傑催許定國行期,而且提及其送子渡黃河降清事。許定國滿腹疑心,無意離開睢州,而且由於自己的兩個孩子許爾安、許爾吉已經在清營,已經沒有了退路。許定國吞吞吐吐虛與應付,卻心懷惱怒。夜入三更,高傑的兵將皆被灌醉,各自被伏殺於帳中。總督張縉彥,監軍李升從亂軍中僅以單身走免,巡撫越其傑和參政袁樞已於前一天赴南京。事後,高傑子被南明朝廷封太子太保,許定國北渡黃河降請。史可法聞訊頓足長嘆:“中原事不可為矣,國事盡被許賊所壞”。
十三日,高傑部將李本身、高進庫等屠掠睢州城,睢境大亂,及方圓百里,百姓遭焚掠甚慘。焚掠后的袁尚書府第狼藉一片,藏書樓內古書名畫毀劫殆盡,僅《瀟湘圖》、《夏山圖》、《蕭翼賺蘭亭圖》等數幅為袁樞隨身攜帶得以流傳至今。。
《豫變紀略》:“袁園之禍,傑實自取。”
《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 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為尚書園宅範圍中地無疑也。后樓下為明末許定國刺高傑處,樓上不設棚板,以作後來紀念焉。” “按許定國刺高傑處相傳在今洛學書院後院藏書樓下,……當時其宅本袁尚書可立府第,不知何以為許賊佔據。想闖賊破城,袁氏避亂外處空其宅,故許得宴飲行刺其中也。至今樓不設棚板以為紀念,此次睢之大亂殺掠之慘又甚於失城之時焉。”
城湖
北湖、襄陵、駱駝嶺、濯錦池:睢縣北湖,又稱“城湖”、“老舊城”。原為宋至清初睢州舊城,因黃河泛濫淹沒,廢棄成湖。現北湖水面為268公頃,南北長1880米,東西寬1330米,湖水平均深2.2米,最深處達3.9米。湖中路縱貫南北,將北湖分為東西兩部分,北湖水質常年保持著三類水的標準。
睢州歷史遺跡分布圖
袁家山
睢州袁家山
在陸肇祥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
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后供呂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殿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書回道人志。
乘載袁尚書始祖榮,世有隱德。遞及尚書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呂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夢呂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清《道藏輯要·壁集·呂帝聖跡紀要》
(《重刊道藏輯要·壁集·呂帝聖跡紀要·在陸肇祥》)
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位於縣城解放路南,始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文廟現僅存大成殿,進深五間,面闊五間,前出后包。琉璃瓦蓋頂,滾龍脊兩端安有獸磚。垂檐脊向下依次為雞、魚、海馬等。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大成殿開辦抗日青年幹部培訓班。
湯文正公賢良祠
睢縣歷史遺跡分布圖
東關清真寺
東關清真寺位於縣城東關西南隅。明初回族遷入睢州后所建,已歷600餘年,屢經重修,為豫東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清真寺。現寺內有大殿、講經堂、花園、望月樓、碑樓、伙房、女寺、水房等建築,共計房屋75間。寺內皂莢樹一株,樹齡300多年。
其它
載於舊志尚待恢復重建之原睢州名勝古迹有父子狀元坊(宋代張去華、張師德父子狀元,為千古佳話)、詩話樓(其地為東湖湖心島荒蕪處)、清香館(為宋狀元張師德故居,遺址在今北護城堤外)、范忠宣公祠(宋代名相范純仁,為范仲淹次子,曾官襄邑知縣)、岳忠武王廟(位於舊城西門內,今沒於水)等。
周邊環境的整治
袁家山
睢州夜景
為了進一步豐富老城的傳統空間特色,今後還要加強老城建築遺址的保護,睢縣老城內有新城州署(為舊時洛學書院,本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府第、許定國誘殺高傑處。袁樞為明末北方著名書畫收藏家,袁宅曾聚集過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王鐸、錢謙益、陳繼儒等一大批文人學之,向為文人淵藪之地。)、儒學、城隍廟、文廟、洛賢祠等重要的建築遺址,還有關帝廟、八臘廟、范忠宣公祠、岳忠武王廟、火神廟、金龍四大天王廟、繪川書院等,今後要確定這些遺址的保護範圍,逐步恢復為遺址公園,展示其曾經在歷史上的意義,遺址公園要結合明清時期建築名稱及歷史背景進行命名。
加強老城、舊城湖、襄邑古城遺址的保護
睢縣“凸”字形的城市形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三個歷史時間的城池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在當代人的面前,展示了黃泛地區獨特的城市發展、變化特徵。為了進一步突出睢縣縣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後應加大睢縣老城、舊城湖、襄邑古城遺址整體格局的保護。
襄邑古城遺址應劃定遺址公園進行保護,一方面,要以遺址保護為前提,體現遺址公園保護的社會公益性,對於遺址資源的利用要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遺址展示的目的主要在於揭示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並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使之成為科學研究、歷史傳統教育的基地和當地群眾休閑娛樂觀光的場所,以推動當地的傳統文化事業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遺址周邊環境的整治,增設生態綠地系統,加強和舊城湖的生態性聯繫,形成和舊城湖一體化的歷史文化遺址景觀。
睢州舊城湖
鳥瞰睢縣老城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代表吉祥的一種動物,其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形狀奇異。在中國古代,麒麟、鳳凰、龜、龍被稱作“四靈”,人們把四靈當作祥瑞的象徵,在它們身上寄託了許多美好的心愿。
睢州麒麟舞
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10多種,有“撲三撲”、“頭上尾不上”、“上頭不上尾”、“上尾不上頭”,還有“剪子股”、“撓癢”、“麒麟下蛋”和“甩鉤子”、“單甩雙甩”等。在表演中,有一紅一藍兩個麒麟參加演出,它們的出場是有順序的,紅麒麟為主,藍麒麟為次,一般都是紅的先出場。麒麟舞的傳統表演形式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盤門。從前,麒麟被供於村頭的火神廟裡,每當需要表演的時候,就將麒麟從廟裡請出來,這時候就要表演盤門舞蹈。麒麟下駕之後,兩人手執“明棍”從廟內躥出,開始盤門表演。“明棍”長5尺,兩端點燃火香,舞動時呼呼生風、火光四射、上下翻騰,似流星追逐,如光環套疊。然後以“盆炮”為令,有人持內燃蠟燭的繡球引麒麟出廟,此段禮儀錶演全在廟門外舉行,故曰盤門。第二段是平地表演。一般由一紅一藍兩個麒麟交替舞蹈,一對麒麟,一張一弛,剛柔相濟,生動有趣。持繡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或後仰,表現出很高的武術功底。麒麟在他們的挑逗下時而喜、時而怒,時而騰空而起、時而匍匐在地,表演著各種舞蹈動作。第三段是桌上表演。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華部分,也是表演最驚險的部分。兩隻麒麟圍繞一張方桌上下跳躍,做著各種動作。在麒麟舞的鼎盛時期,舞者可以將13張桌子疊成三層,兩隻麒麟做著各種動作往上跳躍,把整個舞蹈推向高潮,動作驚險,觀眾無不屏息觀看。
麒麟舞具本身較笨重,有30多公斤,加上動作難度大、活動劇烈,因此非常消耗體力,舞者每表演兩三分鐘就要歇上一會兒。儘管麒麟舞的表演者都是有一定的武功基礎或身體條件好的年輕人,但是幾分鐘下來,他們也都會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睢州皮影戲是以造形、表演、光影等巧妙結合為一體的藝術,雕刻精美的藝術造型,奇妙精湛的表演技巧,婉轉優美的音樂曲調、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具有極高的影戲藝術欣賞、雕刻工藝鑒賞、皮影套相收藏、表演技巧神奇的藝術價值。
睢州皮影戲
皮影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是一個複雜奇妙的過程。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后,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
單朝陽,元末明初,河南睢州(今睢縣)出兄弟三翰林,系元至正乙酉(1345年)同榜進士單朝陽、單守陽,辛卯( 1351年)進士單元陽,民間有“一門三進士,黃花紫花開”的歌謠。
孫德謙,元末睢州人,官中書左丞、大同行省平章事。明軍攻大同,德謙據城固守,誓不投降,城破而死。手書《自決》等詩數章,辭意慷慨。
韓政,睢州人。元末追隨朱元璋起兵中原,洪武十一年(1378年)卒,明太祖朱元璋親臨其喪,贈鄆國公。
李干,字貞臣,明初睢州人。元末,以國子生出仕,為擴廓帖木兒幕僚,被朱元璋軍俘虜,安置在鎮江。不久升入司農司,參預議禮、議律、議官制。
李孟暘,字時雍。於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與弟弟李孟晊同榜中進士,時人稱這對李氏才子“雙鳳齊鳴”,成為當時家鄉人的驕傲。著有《南岡集奏議》、《睢州志》等。
孫坤,字順夫,睢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肅州兵備副使。因功高遭忌,遂辭官隱居林下,卒於家。
傅性敏,字順夫,睢州人,明代重臣。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蔡天祜,字成之。多才多藝,彈琴圍棋,射的投矢,演陣占象,詩詞歌賦,無不精湛。清代湯斌說:吾鄉先輩名臣,必以石岡公為首,其人品甚高,所用未盡其才。
李汝華,字茂夫,號桂亭,睢州人。明萬曆四年(1580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為官清廉、不畏權勢。和袁可立一樣在朝中不結黨。
袁可立,明代抗倭名將,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歷明朝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家。天啟帝贊其”精神折衝於千里,文武為憲於萬邦“。
袁樞(1600-1645),字伯應,號環中,又號石寓,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代書畫家、收藏鑒賞家、詩人。以父兵部尚書袁可立蔭官戶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崇禎末年於其故袁尚書府第開府治事,鄉黨以為榮。藏品巨富,為董其昌、王鐸所推重,尤以收藏董、巨畫作為最,迄今為海內外博物館至寶。有畫作《平泉十石圖》(藏廣東省博物館)、《松溪泛舟圖》等傳世。
湯斌(公元1627-1687),河南睢州人。清朝書法家。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著有《湯子遺書》。
田蘭芳,字梁紫,號簣山,清初睢州人,中州名儒。生於世宦之家。幼年喪父,酷愛讀書,學詩於張心若,誦讀《詩經》,漢魏騷、賦,唐宋詩詞。被學者推為儒門正宗。講學於梁、宋各書院,門人眾多。其一生為文為詩,著作頗豐,有《逸德軒文集》傳世。死後,門人私謚“誠確先生”。被學者譽為“儒門正宗”,“誠確先生”。
王紳(?-1706),字公垂,清朝睢州人,大明兵部尚書袁可立曾孫婿(袁賦誠長女婿)。康熙帝四十五年(1706年)病卒於京邸戶部侍郎任上,世壽不詳。
蔣曰綸,字金門,號霽園,清中葉睢州人。清代乾隆、嘉慶名臣。
蔣予蒲,字元庭,清代名臣,是蔣曰綸之子,故睢州舊有蔣氏父子祖孫“三代翰林”的美稱。
孔尚任
州是睢陽古郡名,張巡兩下涕沾纓。
桑田變后常憂水,父老存來但說兵。
泥沒舊京車馬道,風吹新第管弦聲。
殘荷繞郭行難盡,抵過餘杭一半城。
陳名夏
寒山凄絕暮煙斜,舊日村原見幾家。
草長甫田驚宿雉,人稀落木亂啼鴉。
畏兵相避真如火,攜友長征未有涯。
夙慕中原文獻地,到來拂面起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