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學沛

彭學沛

彭學沛(1896—1948),字浩塗,江西安福嚴田鎮嚴田村老屋人,中華民國時期政治家。青年時代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后,又赴比利時留學,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民國17年(1928年)2月,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報《中央日報》在上海創刊,他任主筆。民國21年(1932年)3月起,先後任代理內政部長、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交通部常務次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中國國民黨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戰時生產局副局長等。民國35年(1946年)5月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民國36年(1947年)為行政院政務委員。1948年12月21日,乘飛機赴香港辦理公務時,因飛機失事身亡。

人物生平


彭學沛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傳說,他生有重瞳,看書能一目十行。先在家鄉讀書,后入南昌心遠中學,成績優異,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入京都帝國大學修政治經濟學。7年後,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
1926年歸國后曾任農村復興委員會秘書處主任、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南京《中央日報》總編輯。
1932年以後,歷任內政部代理政務次長、行政院政務處長、交通部政務次長。在中國國民黨內,屬汪精衛派,曾為改組派辦報紙,從事反蔣宣傳活動。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後,脫離汪派投奔CC系。
1942年任國家總動員會議委員。
1944年,重慶當局成立戰時生產局,他任副局長兼優先處處長,主持戰時後方工業生產。
1935年至1945年,先後任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抗戰勝利后,彭學沛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一年後,改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以代表身份出席聯合國會議。
1946年,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8年,彭學沛與水利部聯繫,欲資助家鄉建設安福渠,因物價飛漲未能實現。同年5月間,彭學沛先後3次向安福中學圖書館郵贈圖書500冊。爾後辭職,致力于振興民族工業,創辦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紡織機械製造廠——中國紡織機器公司,自任董事長。新中國成立后,該廠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自動織布機廠。
194812月21日,自瀘乘飛機赴香港辦理公務,不料該機在抵港前二分鐘墜毀於離港10餘里的畢沙島上,彭學沛等36人全部遇難。

主要著作


彭學沛博覽群書,熟悉各國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通曉英、法、日、德四國語言。著有《歐美日本的政黨》《中外貨幣政策》,譯有《國際法概論》《批評的建設的社會主義》等。

親屬成員


祖父彭美,進士。
父親彭士荃,清末知縣。
兒子彭乃瑤,同濟大學機械系畢業后,任上海紡織公司技師,又到美國學習兩年紡織生產技術。回國后,一直從事紡織業的技術管理與教學,1985年退休。曾擔任黑龍江省紡織總公司高級工程師,黑龍江省政協常委。